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八

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5日 09:51 点击次数:

编者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山东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山东大学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医务员工,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制定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为更好地营造喜迎党代会的校园氛围,宣传部、新闻中心即日起推出“回顾五年发展之路”专题报道,从党建与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发展、条件保障等方面,总结和回顾学校过去五年的成就,鼓舞全体山大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提高和推动高校科研学术创新发展,既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更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五年来,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自然科学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学术实力不断提升,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山东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提高学校学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推出了系列改革方案与办法,破除制约学术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不断释放科研创新活力。

推动人文社科全面振兴。2016年12月,学校出台《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山东大学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方案(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分别简称《计划》、《方案》)。《计划》着重描绘了未来15年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蓝图,坚持分步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推进思路。《方案》则强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了项目培育管理、平台培育建设、社会服务、合作交流、学术评价与奖励、科研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目标,以及主要任务举措,为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的实施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推动自然科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定出台了《山东大学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方案(自然科学)》《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理工医)建设实施办法》《山东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办法(理工医)》《山东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理工医)》《山东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管理办法》等政策,以培育“四大”—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在政策导向方面向“四大”倾斜,加强学校相关政策的系统联动,充分调动学院组织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和强化学校科技资源高度聚集,力争在“四大”等方面实现大幅增长,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出台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学技术合同管理、科研业绩评价等办法,推动科研管理中心下移,释放科研创新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力,促进产学研合作。

完善人才体系建设,为科研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是高校科研的重要智力支撑。学校将人才强校战略上升为主要发展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引育并举,出台《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体系建设方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聘任办法(修订)》《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实施办法》《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专业技术岗位特别聘用办法》《关于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探索建立了包括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后备人才四个层次在内的完善的杰出人才体系,打通了人才成长成才的通道,并在经费保障条件建设、政策制度环境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和后勤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立体高效的服务,引进培育了大批人才。2017年,学校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5人。国家人才项目选拔工作中,8人进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公示环节,5人进入“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公示环节。人才引进再创新高,通过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体系全职引进68人,人才队伍的充实强大为学校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不断推动学校科研取得新进展。

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不断彰显

近年来,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竞争力明显增强,阶段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打造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文社科科研竞争力明显增强。近5年,山东大学共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3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项、其他各类项目20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各类项目185项),在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方面多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项目得到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并获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立项支持,经费预算2.2亿。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前1%,255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7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3项)。

强化古典学术研究,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立足传统优势,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杜甫全集校注》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代表了当代别集整理新注的最高水平;《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被学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基础工程”;《子海珍本编》、《鲁东南沿海地区系统考古调查报告》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章丘焦家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考古新发现”;依托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儒学高等研究院,开展儒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儒学研究创新性成果,实施“乡村儒学”计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品牌效应不断彰显。承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是大会115年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高端学术会议,推进儒家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文史哲》英文刊已发行至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文研究最新以及最富代表性的成果,参与国际人文社科对话;在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全球汉学研究力量,发起成立“全球汉学联盟”,着力推动全球汉学研究。山东大学学术辐射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不断增强

过去五年,山大科技工作立足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将科学研究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取得了多项成果。

科学研究实力不断提高。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0项,其中一等奖23项。获2017年山东大学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7。2017年,山东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11项,创历史新高。近五年来,学校SCI论文收录篇数全国高校排名保持前10。2017年度,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0;ESI学科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10位,较2013年度国际排名上升95位。2017年度,学校实到竞争性科技经费突破十亿元,较2013年度增长40%以上,科学基金、高新技术、科技开发和国防科技经费及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基础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陈增敬教授以彭实戈院士提出的非线性期望为主要手段,对不完备市场中的资产定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被国际同行称为“Chen-Epstein”公式的资产定价公式,在国际数学和金融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成果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刘建亚教授团队系统研究了自守L-函数的分析理论,成功地将高维自守形式应用到素数分布,并在多个问题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成果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育与遗传研究团队在排卵障碍疾病的遗传病因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粒子物理研究团队梁作堂教授等首次提出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整体极化”理论被《Nature》发表的国际实验成果证实。陈子江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教授团队等合作,首次报道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开放性的调控图谱,研究成果在《Cell》发表。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晶体材料创新团队研究制备出了多种满足国防安全需要和产业发展的功能晶体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举打破西方垄断,成为相关产业的技术支撑。岩土工程研究团队率先突破了隧道重大突水灾害源定量预报和超前地质探测的世界性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胶州湾海底隧道、沪蓉西高速、宜万铁路等百余项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建立的禹城生物应用技术研究院,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控制理论与应用创新团队研制的高性能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控制技术为推动我国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研究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大规模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形及应用技术广泛应用到我国高速列车、轻轨地铁、轻量化汽车、船舶、大型工程结构上。许东教授团队“用于‘两极温域’的氧化物隔热材料”技术实施产业化,技术成果在国防尖端科技和先进民用工业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于浩海教授团队“一种自倍频全固态黄光激光器”技术与青岛镭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转化;陈代荣教授《氧化铝特种陶瓷材料及制品技术研发》与山东东珩胶体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落户实施产业化。

取得多项支撑民生改善的新成果。以张运院士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创新研究团队,在国际首创多普勒超声定量诊断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系列新方法,避免患者创伤性的心导管检查;国际首创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力学模型和多种动物模型,阐明了斑块易损的炎症机制,筛选出多个新的基因和药物疗法,引领了国内外心血管病学术发展。辅助生殖与优生创新研究团队,诞生国际首例肝豆状核变性健康男婴及我国首例先天性耳聋PGD单基因诊断健康试管婴儿,实现了单基因遗传病从治疗到预防性优生的里程碑式突破。团队年治疗患者40万余人,辅助生殖2万多人次,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率5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流域治污科研团队探索建立了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并举的“治用保”流域治污技术体系,突破了库兹涅茨环境经济曲线,解决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难题。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以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学校将继续深化学术兴校的理念,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支撑“双一流”建设的筋骨作用,积极推动建设具有山大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相关链接: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一:山东大学十四次党代会动员部署会暨校院交流例会举行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二:特约评论:把握新方位,奋力双一流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三: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专题网站正式上线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四:须信源深流正长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五:第二医院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凝心聚力引领发展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六:百微山大 | 两任校长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七:第二医院创新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助推“有温度的医院”建设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八:第二医院——一个党员,就是医院的一面旗帜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九:山大建设大型公共平台服务学术科研工作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山东大学就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一:回眸五年精彩瞬间•喜迎十四次党代会(一)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二:回眸五年精彩瞬间•喜迎十四次党代会(二)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三:回眸五年精彩瞬间•喜迎十四次党代会(三)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四:党建固本汇聚力量 思政铸魂引领方向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五:党代会代表产生纪实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六:共话盛会·再启新篇

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七:回顾五年发展之路•人才培养篇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张丹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寄诚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