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郭书记、樊校长,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有幸作为校友代表回到母校参加毕业典礼,分享同学们学业有成的辉煌和喜悦,我感到十分激动。说实话,我自2010年当选山东大学杰出校友之后,咱们校友办领导多次邀请我参加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思虑再三,我一直婉拒。一是我本人不善演讲,唯恐难以妙语连珠、言之有物,让同学们失望;二是面对即将奔赴大江南北,或深造或创业或就业的同学们,实在不知道讲些什么才能应景,有些无所适从。今年,母校再次发出邀请,实在不好意思继续藏拙,但是仍然不知道讲什么,我就向校友办的领导请教我讲什么好呢?他说你就讲讲你自己成长的故事,激励大家奋斗。于是今天我在这儿讲讲我成长的故事。
35年前,跟在的座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一样,怀揣着母校的教诲和嘱托毕业了,也就是刚才像易凡教授所说的,我带着山大的基因,参军入伍到国防科技大学工作。三十五载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助教成长为教授、工程院院士,从基层研究室副主任成长为副校长、少将。期间,经历了无数成功与失败,逆境与顺境,总的说来,好像现在被学界看作是“成功人士”。回顾成长历史,也有感慨万万千,今天我只想跟大家分享我感受最深的三点。
第一点,立下“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梦想点燃人生,志向烛明万里。不过说实话,35年前毕业时,我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是,此生能够当一个团级干部足矣。大家笑了,当时怎么会定这么一个目标呢?因为我们激光班有一个同学,他爸爸是一位团参谋长,在我眼里已经是很大的干部了,已经是叱咤风云的大干部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目标在我32岁时就已实现。看来这个目标定低了,32岁的时候又要重新设定人生目标,这个时候有三条路可选。一条路是出国深造,我的大部分师兄都走了这条路,跟刚才易院长不同的是,我这帮师兄深造之后没回来,如果他们都回来了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了;第二条路是去搞技术开发,下海赚钱,那个时候部队还是可以经商的;第三条路是跟着老师搞科研,当时我的导师是我国高能激光技术项目总体负责人和专家组组长。思虑再三我决定跟着老师搞科研,协助老师把我国高能激光武器搞出来,这就是我当时立下的雄心壮志。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我们真的成功了。期间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故事,可以讲上两天两夜,今天就不讲了。
第二点,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2010年后,我负责的高能激光研究项目走到了国际最前沿,可谓前无古人。当时我们设定了一个宏伟目标,铸造一件国之重器。具体目标是什么,这是绝密。要实现这个目标,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当时我被总部任命为项目总设计师,行政总指挥,可以说党政都是我自己抓,带领来自全国四个部门、十多家研究单位的数百名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起初,大家对我提的总体技术方案普遍感觉指标太高,难以实现,但指标低了又满足不了作战要求。有一次我们在长沙开会,讨论进行不下去了,一派人认为这个目标太难,做不到,美国都没做到,中国人做得到吗?没办法了,我也没招了,去了4位院士,我说休会,咱们去井冈山。长沙离井冈山不远,到革命圣地之后,大家思考很多,收获很大,一是体会到我们的革命前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尚能坚持革命至死不渝,直至成功。二是,黄洋界上的一发炮弹,就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因为仅有的那发炮弹打中了敌人的指挥所,把敌人吓跑了。毛主席写过一首词,词里有一句话叫“黄洋界上炮声隆”。那是多么大的一场战役,当时红军只有三发迫击炮的炮弹,一发打偏了,一发是哑弹,最后一发打到了敌人的指挥所。如果不是那发炮弹,敌军冲上来对红军就是灭顶之灾,我说那一发炮弹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可见,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奇迹,无论是革命,还是做科研,都是这个道理。果然,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不懈努力,我们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很多新现象,认识了很多新规律,从而发明了新技术,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又成功了。这些年,我的一个重要人生体会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第三点,常怀“寸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山东大学坐落在齐鲁大地,儒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我感觉有两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忠”和“孝”,忠就不必说了,孝我把它延伸为一种感恩,不仅仅是对父母对亲人的孝顺。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得道者多助”,并且感恩不能只是挂在嘴边上,还必须付诸实际行动。我当选院士之后,在学校内部会议上,我讲了四句话,一是感谢组织,没有组织的培养和关爱,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二是感恩我的导师,是他把我带进了高能激光这个领域;三是感谢来自全国的同仁的支持,没有大家的支持,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四是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把我的很多想法变成了现实。当然还有第五,感谢我的家人,这个我在会上没说,山东人含蓄一点,这应该是回家里说的悄悄话。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团队报奖的故事,2008年,我们的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有望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我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总设计师兼常务副总指挥,按理说我排名第一没问题,但我念及老师多年来打下的基础和对我的指导,我坚持把导师赵伊君院士排第一,老师风格也很高,他说他已经是院士了,要这个奖也没多少意义。但我始终坚持让老师排第一,因为老人家之前没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后来,我们果真评上了一等奖,老师排名第一,我排名第二,这件事在老前辈中间被传为佳话,学生很孝顺,我评选院士时还加了不少分。
每一个人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亦不可复制。同学们可能会说你讲的又是一碗心灵鸡汤。的确,我也这么认为。不过鸡汤是有营养的,唯愿我这个老师兄的亲身体会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常言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这个神圣庄严而又充满离愁的时刻,我衷心祝福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祝福我们共同的母校-山东大学,再谱新篇章,再铸新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