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为深入学习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断,3月25日,由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武汉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郭齐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山东大学教授王学典、颜炳罡、黄玉顺、曾振宇,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孔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教育报理论部负责人出席了研讨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新阶段,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与会学者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及社会主义道路高度统一了起来,肯定了历久而弥新的中华文化至今依然蕴含的鲜活的内在生命力,畅通了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文化生命,肯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继承发展的正向联系,确立了中国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基”与“精神命脉”的地位,中华文化生命的调适与畅通,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前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讲话的核心要旨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上“通古今”,只有如此,才能有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在理论上解决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把中国梦的内涵提高到新的高度。与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简单地追求强国富民,而且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理念追求仁爱、正义、大同等理想的实现,这就指出了中国梦的文化和价值内涵,把中国梦的意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走向文明大国的重要标志,拥有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圣人一样,有着崇高理想、远大胸怀,可以引领世界,可以担负起更多的、和文明大国相应的责任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当以儒学中的价值观念为主体,对儒学传统要有批判地加以继承,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应该可以为化解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独辟蹊径,作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贡献。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突破。与会学者认为,总书记的讲话理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强调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这些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导意义。
本次研讨会为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该中心于2012年9月15日组建完成,主要牵头单位有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心成立以来已筹划开展一系列关于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的重大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心近期还将举办儒家思想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