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月29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第12版)刊发了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署名文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全文如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李守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对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传统文化精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说,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引申义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讲,最早见于《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化人”的作用。文化通过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来化人,前者正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人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形成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文化长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儒家倡导民本仁政的治国理念,法家主张信赏正罚的管理方略,道家追求取法自然的人生理念,墨家宣扬兼爱交利的社会情怀,兵家阐发知己知彼的军事谋略,还有名家的辩论智慧、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农家的尊重劳动、阴阳家的相生相克、小说家的考察民情、杂家的兼容并包等等,都已积淀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国历史进步、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譬如“天人合一”的观念,非常有利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对于纠正当前人与自然对峙的弊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知行合一”的观念,对于健全现代人格也有启示作用;“义利之辨”的观念,划定了追求物质利益的道义底线,可以帮助人们甄别正当利益与不当利益;“情景合一”的观念,既给人以审美意味,也可以为一些耽于物欲的现代人提供借鉴。
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负面内容,也曾受到质疑挑战乃至全盘否定。晚清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相遇、碰撞、交汇和冲突,为我们甄别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坐标。“全盘西化”同“保存国粹”的对峙,拉开了文明冲突的大幕。然而,历史既没有沿着“西化派”的设计前进,也未使“国粹派”的预期兑现,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道路。其实,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盲目崇拜的保守主义态度,而应采取唯物辩证的分析态度。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待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采取科学方法,因势利导,深化研究,充分聚集和释放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正能量。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突出道德问题。回顾历史、环视世界,可以说思想迷茫、道德滑坡是任何一个经历过现代化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加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希望在成己成人的过程中确立德治仁政的社会格局。他还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即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即《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故称四端。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真善美的追求,但更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来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分为不同层次。儒家经典“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道德修养列为首要纲领,然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八个条目所代表的人生境界实质上是三个层次道德的统一,也就是基本道德、中德、大德三者统一。其中,修身是基本之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前提;齐家是中德,即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周边人,在自己的周围实现和谐有序;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德,所谓大德,正如宋代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所崇尚的道德不仅理论完备、自成体系,而且注重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儒家的道德学说不限于学理范畴,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可以变化气质、提升生命境界的生活哲学。儒家认为,人有两种生命:一是生理生命,二是德性生命。生理生命短暂,德性生命永恒。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应以生理生命去成就德性生命,这就是儒家一直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何更好地在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层面发挥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其切入点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这个目标,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承担立德树人重任
推动文化繁荣、加强道德建设,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党的十八大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大学应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文化潮流、提升人生境界的责任和使命。
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反省和重构。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无意识层面和自觉层面,前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是未经反省的;后者则经过学者的反思被揭示出来,成为人们自觉意识到的内容。就像现代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一样,大学也必须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自觉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整理并发掘传统文化,深刻揭示其内涵及特点,为立德树人提供丰富资源和坚实保障。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人文、为学与为人、能力和德性、知识和人格关系的失衡,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才两个方面同时得到优化,不仅有一流的知识训练,更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应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借鉴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的理念,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之中。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
为立德树人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文化说到底是养成、浸润、生成、升华,而不是制造,更不是拔苗助长。大学应为文化发酵池提供条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有自己的学术底蕴,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学的一砖一石,都应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记忆。大学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文化建设,着眼于守护大学传统、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制度、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优化配置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既盖好大楼又培养大师,促使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君子之风、圣人气象”来进行言传身教。
相关链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人民网观点频道】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光明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求是理论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网易新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人民网甘肃视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海外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中国日报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中国文明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
【理论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