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4日,山东大学公布了第二批“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培养人选,吴童立等53名青年教师获得立项支持。5月27日,学校又公示了首批校内“齐鲁青年学者”名单,王哲伟等10位青年教师入选。这是学校坚持引育并举、服管兼顾,助力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举措。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已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
学校整体布局,服务人才成长。高层次人才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强劲引擎,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面对高校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学校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项工作要以学科为龙头,以队伍为核心,以人才工作为关键。面对顶尖人才偏少、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的严峻形势,学校从整体上布局和把握人才工作,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既重视人才引进,也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学校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成立了人事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学校成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划和培养、引进、管理、服务工作。
围绕学科建设,打造人才队伍。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学校正在制定《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体系建设方案》,按照“引育并举、目标导向、动态管理”的原则,构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四个层次有序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对人才队伍实行“双轨制”管理,在杰出人才岗位绩效工资、学科建设经费、团队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充分保障杰出人才的科研发展需要。在全方位服务人才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考核,建立学校、学院、人才三方签订工作协议的新机制,将学校和学院对人才的支持和培养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也加强对人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考评,严格聘期中期和期满考核,制定奖惩措施,实行动态管理,激发人才队伍发挥最大潜力。
破除陈旧观念,鼓励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人才成长。学校制定了《山东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授职务特别评审聘任暂行办法》和《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专业技术岗位特别聘用办法》。对于在学术上有独立见解,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具有突出学术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可以不受任职资历和晋升教授职务条件的限制,破格晋升教授职务。对于部分获得重点国家科研项目、重要人才称号和重大成果奖励的人员,可以不受学校当年岗位设置的限制,申报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学校修订了《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聘任办法》,面向校内、校外同时选聘、培养杰出青年学者,入选者同时聘任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科研经费、岗位绩效工资、学术研修和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学校大幅度提高了设岗数量,青年教师教授职务破格晋升的岗位已达12个。
实施普惠政策,人人皆可成才。学校注重拓宽人才成长通道,把培育人才作为弯道追赶、创新超越的战略举措,建立了一系列支持人才成长的普惠性措施,目的是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摆脱创新束缚,减少生活羁绊,更好地轻装上阵。学校实施了《山东大学新聘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加大青年教师培训力度,提供岗前培训、入职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依照《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设立了自主创新基金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类专项),鼓励教师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学校制定了《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实施办法》,计划利用10年时间,培养500名学术骨干,学校、各教学科研单位与培养人选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支持。学校依托国家和山东省留学基金等多种资源和渠道,设立青年骨干出国研修等项目,重点资助青年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研修,现在获得支持的青年教师、实验人员和职员每年达百人左右。
推进分类管理,人人尽展其才。学校按照“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基本原则,科学设置教师岗位。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和应用技术开发型四种类型。2016年学校又修订了教师职务和岗位聘用条件,细化完善不同类型教师发展的学术评价标准。教学型教师和应用技术开发型教师单独设置岗位条件,增加岗位数量,单独组织评审程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或者在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对于临床医学教师实行“双轨制”,分别侧重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考核,达到“好医生”标准后先聘任卫生技术职务,对教学科研业绩达到相应学术水平者可同级聘任教授或副教授职务。下一步,学校还将修订教师外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职务及岗位聘用申报条件,分类设计和完善队伍规划方案,分别制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鼓励管理和支撑服务团队紧密围绕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履职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坚持目标导向,落实用人自主权。学校坚持目标导向,以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为试点,作为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岩土工程中心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目标是建成地下工程防灾减灾领域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集中优势培育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地下工程水害治理两个优势方向。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在管理模式、人事制度、科研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为岩土工程中心的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学校出台了《山东大学专聘科技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支持高水平科研平台、持续稳定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团队聘用专聘科技人员。专聘科技人员不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实行协议年薪制,由用人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为解决高级岗位不足和团队建设需要之间的矛盾,学校支持事业编制教职工应聘专聘科技岗位。下一步,学校还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在总结计算机学院预聘制和齐鲁医学部等单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选取更多的单位开展试点,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和构建与国际接轨、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考核评价办法。学校倡导和鼓励各单位试行“一院两制”的改革模式,先行先试,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人才特区,支持单位内部有潜力的学科和团队脱颖而出。
扩大对外交流,汇聚优秀人才。学校实行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力度引进青年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大力推进青年拔尖、青年长江和优秀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的实施,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提高青年人才的岗位绩效工资标准,配套学科建设经费,提升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精准化服务,助力青年人才事业发展。面向海内外选聘优秀教师,加大海外博士选聘力度,每年新聘教师计划的三分之二用于招聘海外优秀人才。鼓励教学科研单位走出去,利用国际学术会议和海外人才市场招聘优秀人才。修订外籍教师管理办法,加大外籍教师的招聘力度,调整外籍及港澳台地区教师薪酬标准,提高外籍教师聘用质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工作的制度红利一定会加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