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畔山前开新路,鼎承古今待后学。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1007名山大学子在这所美丽的海滨校园读书、生活。一年来,有关青岛校区的一切,始终是山大人关注的焦点,德国学院、创新转化学院,书院制、预聘制,一个接一个的话题,使这个最年轻的校区成为山大人心中数一数二的“网红”。
今年夏天,学校将有6个学院和8个科研机构整体搬迁至青岛校区办学,在青岛校区生根发芽,担负起“引领学术前沿”“全面开放办学”“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历史责任。日前,在青岛校区整体搬迁的关键时期,宣传部、新闻中心派出报道小组,深入青岛校区进行采访,并推出“青岛校区搬迁”系列报道,带领大家一起回顾青岛校区启用近一年来的发展情况,一起探究青岛校区现在的样貌,一起展望青岛校区未来的光景。
人才培养篇:社区书院制——山东大学探索校区建设新蓝图
按照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根据青岛校区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定位,学校从2016级新生开始,在青岛校区试点书院制管理模式。青岛校区先期建设两所书院——一是“一多书院”,进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二是“从文书院”,进驻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三个学院。书院制实施近两个学期以来,其效果如何?师生又是否习惯、认可?这都值得我们探究。日前,记者专程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进行了采访,一探山大为校区建设探索的新蓝图。
夯实通识教育基础,建设“三元服务社区”
书院制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学院制的限制,使多元的日常沟通交流成为了可能。在青岛校区,“跨”是一大特色:一是学生跨学院住宿,不再采取以往按学院集中住宿的方式;二是跨学院管理,辅导员进书院办公,按书院工作要求明确职责,分领域、跨学院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三是跨学院组织,不再以学院而是以书院为单位成立各类学生组织;四是跨学院讲座,组织通识性、普适性人文科技讲座,面向多学科听众;五是跨学院活动,由书院学生组织策划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样的组织形式,看似分散,但实际上学校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而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更加鲜明。尤其是不同学院的学生学习、生活都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
传统的学院制被打破,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如何保证?为此,山大青岛校区确立了建设“三元服务社区”的理念。按照“服务生活、服务学习、服务发展”三元社区建设理念,学校在书院里建设了自助厨房、会客室、师生交流室、创新实践空间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学生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书院服务水平。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宋作标说:“每个书院都单独拥有自己的社团活动室、自助厨房、自助洗衣房、饮水吧、会客厅等设施,我们就是要从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上,打造住、学、生活在一起的社区书院。”
全员导师指导学生学业、生活、发展
学生的成长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而目前高校的导师制度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还较为少见。在青岛校区书院制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按照生师比10:1的比例,为书院学生选聘113名发展导师。导师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生活指导和发展指导。据了解,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学生提前在迎新网上获得每位导师的相关信息,自行选择适合的导师。从大一入学就有专门的导师指导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
导师制的建立是基础,更要有相应的规章要求确保其有效。学校要求导师们除了保持与所负责学生的日常线上交流外,原则上每个月要与学生面对面会见一次。而目前两所书院的113名导师克服了重重困难,工作尽职尽责,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不少2016级新生表示,导师对于自己的发展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定期的交流中,导师帮助解决了很多学习上的疑惑和生活上的困难。来自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崔鸣娟说:“导师制对于我们这些到青岛校区的新生来说很重要,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学院的关怀;导师在学习生活上都对我们做出指导,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据了解,山东大学学工部和书院导师工作室通过 “给导师的信”与每位导师保持沟通,做好导师服务工作,形成育人合力。目前,导师们要往返济南、青岛两地,实际上非常辛苦,但是不少导师还是表示与年轻的学生们交流,让他们乐在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李桂秋说:“一开始的时候,觉得比较奔波,没有觉得有家的感觉,但是两三周之后,包括我住公寓、到教室里面保洁阿姨见面打招呼,让我觉得有家的感觉,慢慢和校区环境也融合起来了,和学生交流也不错,所以甭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热爱它,就不存在什么困难。”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实行是一项创新举措,而书院制实际上为全员导师制的实行又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当传统的学院制被打破,学生们缺乏个人成长指导的时候,导师制应运而生,将会比传统的学院负责制带来更加直接有效的指导。
逐步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书院制下的学生管理,不再仅仅是学校一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学生实现一定的自我管理。为了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书院以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为目标,成立了学生会、自我管理委员会、自我监督委员会,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按照目前的工作设计,学生会负责教育、素质拓展类活动组织,“思壮杯”篮球联赛(SQBA)就是青岛校区很成功的一个学生活动,文化品牌的概念也开始显现。其组织者之一周连魁说:“SQBA是由学工部和书院指导,我们学生自己组织运行的,已经持续了近半年,目前已进行到了季后赛。现在联赛运行的很好,效仿NBA、CBA的模式让我们感觉很高大上,机制也日渐成熟。作为组织者,我们很喜欢这个联赛,也打算一直做下去”。自我管理委员会承担学生行为管理和学生服务用房管理,例如,自助厨房就是由学生自我管理的地方,一多书院自我管理委员会生活部负责人范玉奇说:“自助厨房在同学中使用率很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温馨提醒,还会定期清理冰箱、油烟机等,并即时公示通告,从而促使大家安全、健康、文明使用自助厨房。这种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模式已经在同学中达成默契,同学们很配合我们的管理,也逐渐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自我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前两个学生组织的工作监督。据了解,之前自我监督委员会还召开了首次质询会,形成了对其他组织的工作考察报告。三大学生组织各负其责,各类学生活动组织周密,保证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说,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试点半年多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显现和提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机制正在探索中逐步形成。
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书院制下,山大对于思政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学校以书院工作为载体,开展了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工作。
书院成立了团总支和学生社区团支部,按照1:200的标准配齐6名专职辅导员,入住书院开展工作,辅导员要“四进三次”——“进课堂、进宿舍、进操场、进网络”、“每周听一次课、参加一次学生的体育活动、进一次学生宿舍”,以此推动辅导员与学生的紧密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学校继续深化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组织辅导员上好党课和形势政策课,按照“思想教育、素质拓展、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思想教育功能。本学期两所书院就牵头组织了“芝兰三月三”传统文化季系列活动,通过学术讲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六艺游园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音乐专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致力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组织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和“思壮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联赛等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积极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出“学生在线QD”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坚持从学生的视角看身边的事,以学生的语言说正面的事,传播正能量,引导新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以试点书院制为契机,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要求具体到学生行为规范制订和落实中,全面实施制度化管理,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直观化、生活化。
学校正在策划实施大学生“铸魂计划”。记者了解到,该计划以红色起点、红色历程、红色档案为主要元素,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为主要内容,以全过程写实记录大学生党员校内成长足迹为载体,构建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直至毕业离校全过程培养体系,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目前校区学生中有1名预备党员,33名入党积极分子,“铸魂计划”准备从这批学生启动实施。
崂山脚下,鳌山湾畔,青岛校区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先行区,书院制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书院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结合的愿景已具雏形,亲密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密切交流、和谐共融的生生关系初步建立,山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日渐浓厚。整个校区办学秩序良好、学生安居乐学。我们相信,山大这次校区建设的新尝试,定会为国内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关链接:
“青岛校区搬迁”系列报道之一:校园环境篇
“青岛校区搬迁”系列报道之二:人才队伍建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