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八

世界儒学大会举行第三场大会主题演讲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1日 20:02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21日上午,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三场主题演讲在曲阜举行。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主持演讲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系罗德明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台湾“中央大学”汪荣祖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政治学家韦爱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得列·欧斯特洛夫斯基分别作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主持。

罗德明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关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一种批判性的分析”。他认为,政治文化包括市民的信仰、价值观及观念,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因素。这种文化有深厚的渊源,很多都是基于历史传统中产生的。政治文化非常重要,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中国的政治文化有它独特的特色,比较注重人们潜在的内心愿望、观念,而不是直接指导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中的政治文化,希望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通过建设这种政治文化达到既定目标。罗德明教授认为,中国有三种政治文化体系:第一种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体系,即以仁、义、礼、智、信以及中庸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价值观。第二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蕴含平等的理念。第三种综合了前两种的特征。罗德明教授谈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新时代道德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时刻处于各种因素的拼接组合及自我调整之中。中国正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塑造新的政治文化,此次世界儒学大会就是很好的实践及证明。

汪荣祖教授作了题为儒教中国说起的学术报告。他从“意底牢结”的概念谈起,认为儒教的伦理、学说、原则、迷思、象征影响到传统中国社会的组织与阶级,指引社会运作,甚至为社会秩序提供政治与文化的蓝图,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意底牢结”。他以历史为线索讲述儒教对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影响,认为自两汉到明清,中华帝制的骨架虽然仍是基于法家的秦政,但儒家的周官之说采入法典,关系到政治与社会活动并影响深远,在传统教育、官吏通经致用等方面形成极具儒家风采的“大传统”,儒教文化的大传统与中国乡村地方的小传统相关,儒教的价值观深入民间。汪荣祖教授认为,当前要推动儒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海纳百川,吸纳整体中华文化之精华;要正确阐释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他的“人本”思想。汪荣祖教授强调,以儒学为主的中华文化为举世多元文化之一,中国文化传统原有尊王黜霸的王道精神,讲人道,兴灭国,求和平。当代中国可以以此为理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为全世界带来乐利与和平。

成中英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从康德的上帝意识到孔子的天道意识:人类共同理性的发展”。他谈到,儒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儒家含有的深刻的本体论的含义是“天道”,西方的至上存在是上帝。建立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具有一种彼此包容、接受的生命意识、本体意识,同时还需要有一种共同理性,共同理性的基础是慈善原则和简单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吾道一以贯之”等思想包含了慈善原则和简单原则。在此基础上,成中英教授将“上帝”与“天道”进行了对比观察,他认为,康德重视道的主体性,以人的道德自觉作为行为基础,但又不否认上帝的存在,康德关于自由意识、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的三个假设是矛盾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的上帝意识具有矛盾性。儒家是一以贯之的,是内在的生命主义,强调自我修身,对人和世界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体验和观察中产生生命的自我意识,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对生命的认识与责任,儒家强调人对个人、他人、社会甚至天地的使命意识。成中英教授强调,共同理性不需要太多不切实际的假设,而是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包容精神,用行为充实理论,这是儒家应该掌握的本体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天道精神。

韦爱德教授作了题为儒家思想与气候治理:个人、社会、全球的演讲。他认为,如果要看人类长期的将来,应该参考人类长期的演变。气候的挑战存在多种可能性,克服气候问题分三个阶段:了解情况的重要性、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幅度、克服或适应气候变化。韦爱德教授介绍了气候挑战的严重程度,并详细论述了控制气候变化的多种措施。他认为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关于“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文化资源,应该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推动儒家文化在气候治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控制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安得列·欧斯特洛夫斯基的演讲题目为小康社会概念和中国领导人的经济纲领”。他梳理了1979年以来,中国从建设“小康之家”口号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具体脉络,分析了中国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指出提高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核心因素。安得列·欧斯特洛夫斯基通过引用《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理念,提出儒家公民社会理想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大同社会,而大同社会建设的中间阶段是小康社会,儒家思想的创新性转化可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专家学者、各新闻界媒体记者等听取了演讲。

相关链接: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一:快讯-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开幕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二: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开幕

近两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2015–2017)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三:世界儒学大会举行第一场大会主题演讲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四: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圆桌论坛新闻概览(一)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五: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圆桌论坛新闻概览(二)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六:世界儒学大会举行第二场大会主题演讲

儒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七: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举办主旨演讲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张丹丹 孔浩鹏    摄影:杨云雷 李雍珩 傅诗文 贾宁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寄诚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