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曾繁仁谈跨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生态美学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0日 10:45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7日,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先生在中心校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讲座,讲座主题为“跨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生态美学——从比较视野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讲座由光明讲坛和新杏坛联合主办,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山东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军出席讲座并致辞。

刘伟表示,光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极具思想性的报刊,以光明讲坛为阵地,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曾繁仁教授提出的生态美学与“美丽中国”完美契合,本场讲座将是一场人文思想的盛宴。李建军介绍了光明日报与山东大学的深厚友谊,代表学校向光明日报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光明讲坛与新杏坛合作取得圆满成功。

曾繁仁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讲座。从研究方法的角度,他提出了跨文化研究之于生态美学的重要性。跨文化研究由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提出,其中的“类型说”是跨文化研究的应持之法,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共生性与互补性,是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基础;中国生态美学正是一方面引进了西方的环境美学,另一方面又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智慧为旨归。就中西对话的成因而言,曾繁仁教授点明了中西文化在生态美学方面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即中西方都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中西方生态美学都具有某种反思性与融合性。差异性表现为:第一,西方学者力倡环境美学,并对“生态”一词颇有微词;中国学者主张生态美学,并能够论证“生态”相对于“环境”的优越性。第二,从生态文化的发生来说,中国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由既定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原生性文化;西方则是反思的后生性文化。第三,从生态美学的话语来说,西方生态美学主要持“阐释”“分析”的方法;而中国“生生”美学是整体性与关系性的文化研究。正是这些差异性,使中国生态美学具有强大的生长力。

曾繁仁教授对中国古代“生生”美学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指出“生生”美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基本内涵、思维模式、艺术特性都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首先,“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思考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这构成了“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其次,中国美学以生命为根本,阴阳之道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美学体现,这构筑了“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再次,交互融合的“太极图式”为“生生”美学提供了启发,发展成为“生生”美学深刻的思维模式;最后,中国传统的线型艺术特征具有对时间、生命的深沉思索,这成为“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曾繁仁教授还展示了“生生”美学在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艺术思想中的呈现,从诗歌、书法、古琴、绘画、戏曲、园林、建筑中挖掘“生生”之美,挖掘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讲座最后,曾繁仁教授为这种生态美学的跨文化对话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一方面,他希望有更多研究者能够投入到“生生”美学的研究中,促进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发展,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理论力量;另一方面,希望有更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生生”美学给予同情的理解,并逐步接受。

讲座由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平生主持。光明日报山东记者站站长赵秋丽、文学院院长郑春参加活动。互动环节,在场听众踊跃发言,曾繁仁教授对赋比兴与阴阳之道的关系、生态美学语境中的生态与科学意义的生态是什么关系、生态美学与道家宇宙观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文学院师生等校内外听众100多人参加了讲座。


【供稿单位:文学院 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周品洁    摄影:张丹丹 傅王雪萌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