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系列报道之一

相映成辉下的滋养与共生

——山东大学服务文化山东纪实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8日 10:49 点击次数:

[编者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山东大学把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山东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拓展深化战略合作,强化人才支撑,突出创新驱动,服务社会民生,致力文化引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服务、支撑、引领山东发展的工作。山大视点网站现推出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系列报道,引导师生医务员工为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贡献力量,进一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系列报道之一

相映成辉下的滋养与共生

——山东大学服务文化山东纪实

[本站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山东大学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扎根齐鲁大地办大学的具体实践中,她立足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向外输出山大经验、山大智慧,持续影响着这片有着近1亿人口的土地,在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中,频频奏出发展最强音,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等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有关儒学研究的山大故事

最近,儒学高等研究院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刘心明教授正在忙活一件事儿,就是推进与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元汉籍珍本的数据库合作,“如果谈成,我们将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跟对方实现合作的机构。”

收集整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珍贵中华古文献,是山东大学正在主持开展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其前身是开始于2010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以郑杰文教授为首席专家。根据学术界倡导,山东大学在《子海》的基础上将合作编纂古籍范围由子部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将协同合作对象由中国台湾和日本扩大到韩国、俄罗斯以及西欧、北美诸国。

这项工程已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未来五到十年,将对山东文化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对于这样一项全球性的工程,郑杰文教授曾说是一个“工夫活儿”,刘心明教授给出了大概需要50年的时间判断。不过他也说:“如果是疏而不漏,这项工作估计需要30年,即用30年完成85%以上的任务。”在这个地方,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摸清中华古文献的“家底”,把所有大陆缺藏汉籍珍本再生性回归。

在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期间,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曾这样介绍当下儒学研究的发展形势: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最好的文化代言,由此带来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热潮。

在孔孟故里的山东,更是有着对儒家文化一以贯之的传承和弘扬。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进程中当好排头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大概回顾最近几年山东的文化盛事,都能发现山东大学的身影,且多为主力担当。

以孔子诞生地命名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旨、把永久会址设在儒家文明发源地的世界文明论坛,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人主办的世界文明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国家文化交流与推广的重要品牌。这个论坛主要的学术支撑和协办单位,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17年9月,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举办,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国内外儒学研究专家围绕“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山东大学是大会主承办单位之一,且组委会明确了自本届开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具体负责组织事宜,山大将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深入发掘儒学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儒学走进乡村方面,山东大学作出了引领性贡献。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是乡村儒学的创始人和主将,在乡村设立儒学讲堂,使儒学进乡入村,近三年在济南、聊城、泰安、德州、潍坊、东营、菏泽、济宁等多地开设儒学讲堂,对提升村民道德水平、改善乡村社会风气发挥了积极作用。团队与山东省文化厅合作,推出“尼山书院+图书馆”运行机制,这一“社区儒学”模式目前已在山东省66家图书馆推广,成为全国图书馆拓展新功能的样板。

2011年10月,《山东文献集成》竣工学术研讨会举行。作为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文化工程,《山东文献集成》是一部专门收录山东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抢救了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使得一大批世人难得一见的孤本秘籍能够流通于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大方便,同时弥补了山东没有代表性地方文献丛书的缺憾,可谓山东文献整理的里程碑。近年来,山东大学陆续推出《20世纪儒学通志》《杜甫全集校注》《两汉全书》《百年易学菁华集成》以及《子海珍本编》等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下一步,山东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依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结合山东省得天独厚的儒学资源,继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及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曲阜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的规划设计工作,推进二期项目规划设计,总结文化项目实施运行经验,为基地日常运行与文化项目运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点马院建设中的山大经验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全国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于2015年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名单的山东大学来说,这一新身份首先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思政课应该是一门学生爱听、愿听的课。”80后青年教师郑敬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已有五年,一直非常关注年轻学生的现实困惑,并以此为切入点慢慢摸索出了思政课问题抛锚式的教学模式。这一尝试在2017年入选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并被《光明日报》报道。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周金龙看来,党的十八大以后,思政课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放眼山东,山东大学毫无疑问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首先要走在前列,其次要拿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了加强学院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了很多务实举措,“全员听课、全课被听”,就是学院一项别具特色、又非常严格的听课制度。每个学期,所有老师至少要听一次其他老师的课,每位老师至少也要被其他老师听一次课,完不成听课任务的老师,年终考核一票否决。

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搭建起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基地、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政党政治理论创新基地五个平台,在国家层面上被中央电视台聘请为重大主题宣传智库顾问单位,学院多名教师是省委讲师团成员、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主动做好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参与决策咨询,服务好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除了厚实的学科实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样不缺的还有干劲儿:

近两年为各地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类干部、群众举行教育培训、理论宣讲等报告100余场;参与山东省科普编撰、科普讲座等近10项活动,3名教师获评“全国百名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依托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基地,已完成31期4000余人次的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组织实施了全省高校中青年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百工程”建设计划;推出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协助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组建“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专家库,并负责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了两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大赛;组织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立项工作;积极推进与山东省委党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已开展首批研究生交流;启动与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师范学院两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共建工作。

创意转化催生特色文化产业

对于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历史文化学院文管系主任邵明华有着清晰的判断:“山东是文化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文化资源极其丰厚,但在创意转化实现产业发展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这个大形势下,邵明华说:“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地方这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

近些年,山东大学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发出引领市场需求和现代创意理念的文化产品,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附加值,通过研发可复制、可移植、可推广的优秀文化创新产品/项目,以“模块化文化体验包”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孵化和海外推广,同时推动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

“齐鲁文化动漫工程”是省委宣传部齐鲁文化传承创新系列工程之一,旨在促成齐鲁文化创意、文化资本与国内外一流技术团队、生产团队、营销团队的有效对接,促成由创意到产品,由产品到营销、到消费的全方位落地。本项目由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担,正在进行题材库和公共网络平台建设。第一期计划完成200个题材库,输出50个动画电影(动画片)策划,目前已完成“沂猿”等20个题材库,输出了“龙王传说”“丘成对”等9个电影策划。

目前,邵明华正在推动一个山东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程,已经完成资源挖掘和创意转化,只等对接企业落地,对此她有着长期的打算,“先把山大这块做出来,之后再做齐鲁文化,甚至是全国,让我们这里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孵化器。”说起文化产品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邵明华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

下一步,山东大学将在全面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系统方案;着力推动山东融入“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的历史智慧和普适价值;推进齐鲁文创产品研发工程,策划创意、设计生产文化旅游商品、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遗产地VR/AR等,推动齐鲁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山东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助推文化产业生成发展新动能;推进山东文化企业品牌创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实施山东文化资源大数据工程,为文化资源创意转化提供基础平台。空间无限,干事创业正逢其时。

转化为旅游强省建设的现实生产力

山东淄博博山区中郝峪村是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教授印象很深的一个村庄,他预计今年这个村人均收入能达到38000元,而在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尚不足2000元。从2000到38000,人均收入19倍的增长,这一改变令人咋舌。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王德刚带着学生开展的“三零小院——乡村旅游辅导工程”。

“零距离、零时差、零收费”,这就是“三零小院”工程的主要含义。王德刚他们已在山东省内几十个村庄开展了这一实践,以专业教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本科生为主体,进村驻点、辅导农民业户旅游经营和服务规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当地经济,实施精准扶贫。从淄博沂源县洋三峪村的“伏羊节”,到威海荣成胶东渔村的渔家乐,“三零小院”工程让很多村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路。

山东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着美不胜收的自然资源,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在这方面,山东大学做了很多工作。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坚持“国际化建设、特色发展、服务行业与地方”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旅游规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几个研究方向,均在国内占有重要学术地位,并在相关产业实践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曾两度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参与《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山东海滨旅游规划》;主持承担了《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山东省西部隆起带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指导规划》《山东省民俗旅游规划》等近百项旅游发展规划;主持的国家级贫困村沂源县于家石沟村旅游扶贫规划——《沂源县于家石沟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优秀扶贫规划。

今年是“好客山东”这一旅游品牌推出十周年,王德刚是当年策划这一品牌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说起这一品牌的成功之处,他难掩激动之情,“关键是它契合了山东人的文化特质,精准到位,语言凝练又平民化,这也是其他地方争相模仿却无一能超越的原因。”不过,摸准服务对象特点拿出“金点子”,并不算是真正对接了地方需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转化”二字。“如何把学术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最考验我们学者的一个问题。”王德刚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应用学科能真正对接实际情况,拿出完整、成体系、能实施的应对措施。或许,这也是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一线最急需的东西。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文章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程,推进乡村记忆、历史文化展示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说山东文化遗产,首先就离不开山大考古。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与文博学系主任郎剑锋副教授近期正在淄博张店小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主体属于后李文化时期,距今8300-7400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山大考古建系数十年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田野考古工作,这些年,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已遍布全国,数量多达60多处,其中6项获得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项获得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在山东大学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曾轰动一时的丁公刻字陶片、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和精美的“龙蟠凤舞”邿国青铜方壶等近3万件文物。它们之中除少量是社会文物爱好者捐赠外,全部由考古系师生发掘出土。

山东大学厚植齐鲁大地,历来高度重视齐文化特别是齐文化考古和齐地考古研究。考古系先后发掘了邹平丁公遗址、济南大辛庄遗址、长清仙人台遗址、新泰西南关窑址等遗址,后者出土了大量田齐陶文。这些遗址对于构建先齐和齐文化的文化谱系,揭示齐文化的面貌和特点,保护、利用与传承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前几年高青陈庄遗址发现,因高等级墓葬特别是带有“齐公”字样铭文的发现,表明该遗址对探讨齐文化的起源、齐国早期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契机,山东大学与高青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成立“山东大学齐文化考古研究实践基地”,并于2016年上半年对位于高城镇的狄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郎剑锋说:“依托学院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学科,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成立齐文化研究院,下一步将立足这个更高的平台,围绕齐文化研究开展更多工作。”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了要求。历史文化学院顺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实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师资力量,获得“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多名教师获评“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承担《济南大辛庄遗址蝎子沟周边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邹平丁公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济南大辛庄遗址公园设计》等多项规划设计项目,真正实现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统一,大大提升了考古学科服务社会、服务山东的水平和能力。

2015年,山东大学参与承办了有“史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来自全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史学专家和学界精英汇聚齐鲁大地,创造了到会人数之最、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之最和青年学者参会之最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创新性地在济南、青岛、淄博、济宁、泰安、聊城举办六个卫星会议,主题分别为比较视野下的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青岛的城市化与国际化、蹴鞠与齐文化、儒家文明与孔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球视野下的泰山文化、运河文化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与当地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相关性,为增强齐鲁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利用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说:“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山东如何把国家级以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对文化进行细腻挖掘,挖掘其历史源流、价值体系以及地方化表现。”

近年来,民俗学团队承担了《寿光卤水制盐技艺挖掘整理与“世界海盐之都”的文化培育》项目,制作国家级申遗标准文本,使其在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承担了《古贝春酒业文化研究》项目,制作省级申遗标准文本,使其在2015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承担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述史调查与数字化采编》项目,对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潍坊嵌银髹漆、潍坊刺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数据库系统。

“服务山东,我们一方面要用山东的文化资源向山东老百姓展示民俗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以山东文化向全国、向世界展示其魅力。”下一步,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拟全面实施《山东百村历史与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山东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目前已经启动,并形成了初步基础。

山大的力量,一直在传递

刚刚过去的11月,来自山大附中的1800余名中学生齐聚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开展了山东大学2017年秋季校园体验月活动。作为山东大学教育拓展十大品牌活动之一的中学生校园体验活动,已经举办了13年之久,万余名山东中学生由此得以近距离感知山大文化。类似于这样的山大影响、山大力量、山大与山东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来往于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校内外师生络绎不绝,山东大学附属基础教育在山东已经成为品牌,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促成了中外50多对友好学校合作关系,全国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班、骨干培训班等把山大育人模式推广到全国……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校训石上的办学宗旨时刻彰显着这所大学的气度与底蕴。聚焦山东、服务山东,身处齐鲁大地的山大,既有这样的实力与根基,更有这样的自觉与担当。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刘婷婷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寄诚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