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山东大学扎根齐鲁大地,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山东”的发展思路,以助力山东省经济发展为己任,发挥高端智库、科研平台、创新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优势,用智慧、才能和技术,承担着人才聚集地、知识获取处和科研孵化器的社会责任,多举措、全方位创新服务模式,在山东经济改革发展的征程上,到处弥漫着“山大味儿”。本期服务山东报道,山大视点网站将聚焦山东大学在服务“经济强省”中的行动与贡献。
高端智库专家谋篇布局出良策
经济要发展,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山东大学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中亟待破局的重要问题,整合人文社科智库研究力量,协同校内外智库资源,提出许多具有山东特色、全国示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关于如何促进山东经济发展,山大人有自己的思考:
各智库单位建言献策。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在支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结构性调整、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认真分析山东金融改革发展有关问题,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头雁引领作用》的报告获省委书记刘家义批示;关于《发挥汇率机制的调控作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咨询报告被莱芜市政府采纳应用。
自2010年7月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少安教授带领工作人员立足山东、放眼世界,独立选题、分析研究,承担了“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合理的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研究等前期论证课题,相关成果纳入了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连续发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跟踪研究蓝黄两区的建设发展,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两个报告已成为山东省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的重要参考。针对山东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黄少安教授等撰写的报告《环渤海填海造地的现状、影响与应对措施》获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中央电视台也予以报道;《把“农房改造”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农村进步的“助推器”》的报告获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批示;《山东省欠发达区域县乡财政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和《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维度和重点》的报告获时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批示。
聚焦“县域”,2014年7月,山东大学与青岛即墨市合作建立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秉承“扎根县域、科学研究、精准服务”的理念,“万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院院长黄凯南教授等积极探索高校智库建设与地方合作的新模式,深入研究解决县域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政策部门做决策提供依据。在对“红领集团”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工业化效率大规模生产个性化产品”的“红领模式”和“互联网工业”,通过内参提交中央领导参阅受到肯定,红领也被写入2017年山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县域居民发展指数》《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评估报告》《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山东省县域科学发展评估与排名》等,在即墨、章丘、蓬莱、济阳等县区成立工作站,服务山东县域可持续性发展。围绕县域发展,在对“青岛市经济增长动力驱动因素分析”“即墨市十三五规划”“即墨市新旧动能转换方案”“章丘临空经济发展方案”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后,有近20份分析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党政领导参阅、批示或获得肯定性意见,相关研究成果被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2017年,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和山东省高校“十三五”重点建设智库。研究成果“以人为本视角下中国县域居民发展程度评价”,作为CTTI来源智库年度八项精品成果之一在《光明日报》发布。
在发挥智库作用方面,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的例子还有很多:山东省委宣传部与山东大学共建的新闻传播学院撰写了《全省新闻舆论工作评估调研报告》《山东新媒体大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山东省国际传播规划(2016-2020)》,长期编撰《新闻资料卡片》《新闻发布会案例分析报告》《山东省热点事件舆情分析报告》等案例分析报告,为山东省党政部门提供了多项智力支持成果。2016年入选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十三五”重点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应用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不定期向山东省提交研究成果,并参加省委理论研讨会等资政活动。山东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聚焦重点行业,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城市文化研究院(青岛)等聚焦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智慧体育协同创新中心等聚焦医养结合、健康和智慧健身产业发展,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青岛金融与财富管理研究院等聚焦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风险防范,国际旅游研究中心、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等聚焦新型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东北亚学院、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研究中心聚焦东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及中韩自贸区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
专家学者贡献智慧。作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智库专家们积极行动,发挥专业特长,面对山东经济存在的问题作深入和全面的分析研究,山东省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胡金焱教授针对山东区域金融改革发展开展研究工作,《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经济金融视角的山东供给侧改革》《推进济南区域金融发展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改革创新——山东金融发展之魂》等多个研究成果发表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上。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他建立了“山东省民间金融机构数据库”,撰写了《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报告》《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适度规模测算》《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民资公司调研报告》等为山东金融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经济学院李长英教授主持起草了山东省“十三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余东华教授完成了“济南市‘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济南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等课题,侯风云教授撰写了“关于在我省率先建立科研创新基础基金的建议”等40余件提案。政管学院曹现强教授开展了“济南市12345热线立法;东营市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第三方评估;济南市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研究。管理学院潘爱玲教授、张玉明教授、王德刚教授、温德成教授、张江华教授等也开展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项目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山东大学高端智库专家们正在为山东经济发展蓝图的规划出谋划策,为山东经济强省建设提出山大方案。
产学研紧密结合真抓实干显成效
如果说高端智库服务的是“顶层设计”,那么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现的则是“任务落实”。山东大学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山东经济发展的能力,同省内11个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21个县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有效整合学校、地方、企业资源,促使学校优势资源走向地方,服务山东。对于服务地方和企业,山大人有一股子干劲:
服务地方显特色。学校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省、功能齐备、组织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形成多平台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产业化链条,不断推进与省内有关地方及县域的合作。
在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圈内,坚持项目导向,从2016年10月起,山东大学与济南市、山东省科技厅三方共建的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面向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助力近20项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在济南落地转化。目前,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一院两基地多园区”建设模式已初步成型,多项产业化项目已实现落地转化。“SiC单晶重大项目”落户山东天岳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SiC单晶产业化基地;“两极温域”隔热纤维材料项目落户济南高新区山东德艾普节能材料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50吨的高温制品生产线,相关产品已形成批量销售。研究院还依托山东大学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土建学院协同山东高速集团、济南城建集团等企业,进行透水路面养护车开发、新型透水铺装材料的产业化,推动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区一圈一带”等战略,2016年11月,山东大学与德州市全面合作,签署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山东大学深化合作协议》等11项合作协议。山东大学生命学院、材料学院、晶体所,以及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与德州科技产业建立密切联系,搭建了山东大学——德州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科技园禹城分园、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院、技术转化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助推双方合作深度融合;自2005年至今双方已达成合作95项,合同经费超过6300万元。近年来,山东大学禹城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院为保龄宝、福田、禹城农药厂、永和禽业等公司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搭建了DNA重组工程技术服务平台、绿色农牧一体化创新技术战略联盟和农业循环经济服务的平台,以及广博生物30吨液体深层发酵、龙力生物固态生物质预处理、福田生物化工工艺、保龄宝固定化酶、福航环保90吨氧固态连续发酵等中试基地,深化双方合作。
在半岛城市圈内,山东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山东大学中国海检研究院,在海洋设备检验领域内,打造全国培养海检人才的摇篮和发展海检领域科研的高地;与青岛崂山区共建“山东大学青岛金融与财富管理研究院”和“海洋国家实验室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带动青岛经济发展。学校还建立了11家技术转移中心,负责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其中,快速热循环绿色注塑成型新技术在青岛海信集团获得产业化应用,相继开发高光注塑产品50多种,年产高光塑件200多万件,取消了打磨、喷涂和罩光工序,成本降低21℅,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全方位合作,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协议,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加快成果转化,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注入新动力。截至目前,威海校区已同威海市、新泰市、兰陵县等7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校地全面合作协议。
服务企业见成效。山东大学与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强化产学研深度结合,紧紧围绕科技发展和产业趋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近三年,全校有上万人次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了3000余项科技攻关课题,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建设了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40余个,实现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山东大学材料学院与济南市天桥区、德州市、潍坊市等政府、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近30个,一批专有技术落地企业,与山东企业联合开发的材料在高铁、“运-20”、“天宫”等“大国重器”中获得应用。化学院教师茹淼焱承担的济南华星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长效太阳能热交换介质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完成销售收入300多万元;承担的山东环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济南)造纸废水处理用化学品技术改进项目,其中造纸中水脱色剂已实现产业化,完成销售收入500多万元。2010年,山大与淄博高新区管委会及新华制药合作共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为鲁中医药产业带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先后为新华制药、瑞阳制药等100余家山东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价值近亿元。近年来,学院通过技术合作为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创新原料药品种的生产体系,使该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质子泵类药物生产企业,新增利润6.5亿元,税收4.7亿元。2012年12月,金融风险定量计算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落户山东大学。作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山东大学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研究院与企业每年都进行5-6个项目的合作,双方进行技术攻关后,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15年2月,山东大学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落户青岛,为财富管理试验区带来一批国际领先的学术与技术成果。目前,全国一些金融机构已经与实验室签署了合同,并入驻实验室。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顺利贯通,实现了东西岸半小时通达。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全长7800m,隧道断面积411.9m2,属于超大断面,施工难度大。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团队建立了我国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确定方法体系,提出了胶州湾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有效减小了建设投资,利用建立的钻爆法施工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有效避免了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施工期灾害事故的发生,施工期未遗漏任何一个重大灾害源,保障了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顺利贯通。此外,团队还参与了济南地铁前期勘探、技术指导,以及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为缓解地方就业压力,近年来学校产业集团所属企业承担社会义务,安置职工就业,解决地方就业6328人。近两年,据不完全统计,产业集团所属企业与政府合作项目45项,与企业合作22项,涉及项目合同金额约11亿元,上缴地方利税约7亿元。各地校友组织也积极搭建平台,上海、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菏泽、济宁、潍坊等地校友会成立了山东大学地方产学研促进会、学人创新协会、校友企业家俱乐部等,推动当地科技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中型企业是山东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山东大学与省内海信集团、玲珑集团、潍柴动力、南山集团、海尔集团、浪潮集团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服务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山东大学还与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山东国晟中融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共建“山东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与五征集团合作共建“山大五征机械研究院”,与山东高速集团共建“山东大学-山东高速工程技术中心”,与山东能源集团共建“深部岩体工程与灾害控制工程实验室”,与威高集团共建“山东大学威高研究院”等,通过项目合作、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山东大学为政府和驻地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创新创业带动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山东大学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创新创业学院、中美大学国际科技创新园、“2025创新创业联盟”等新平台,开展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研发和跨学科国际创新与转化研究,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在创新创业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山大人有自己的实招:
建设教育平台为“双创”奠定基础。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跨界融合。2015年4月,山东大学海尔创客实验室成立。创客实验室联合海尔、英特尔、京东等国内外名企、知名创客空间,国内数十家创投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分供方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全流程的项目孵化服务,以实现他们创新、创业的梦想。2015年6月13日,山东大学和海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2025创新创业联盟”,联合省内外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线上线下互动,推动高校、企业、地方信息共享,推动产学研合作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中国创新创业新业态。联盟目标是加大创新的有效供给,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对话不在统一频道的问题;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圈,助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长期和地方政府、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山东大学发现合作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语境不统一的问题,影响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和快速匹配。山东大学不仅自身有大量成果和大批人才可以输出,还可以联合、引进、整合兄弟院校及海外的创新资源,在合作框架内实现海量资源对接海量需求,共同助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为解决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高效、精准、深度对接的问题,提出了“创新转化学”的概念,对创新转化逻辑、规律和技术实现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继而提出要培养引领创新的超级经纪人——“创新转化经纪人”,以此来整合创新资源,提高转化效率,加大创新的有效供给。创新转化学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单位的响应,2017年2月9日,山东大学、剑桥大学、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约,在创新转化领域开展具备引领性的深度合作,共建“国际创新转化学院” 和“国际创新转化中心”。“国际创新转化学院”通过与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世界最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紧密对接,汇聚全球精英和优质资源,打造创新经纪平台,实施技术研发创新与转化体系相结合的全球新示范。青岛市在市北区黄金地带为学院和中心建设提供了初创场地设施,三方将以“雨林”模式共建“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和“国际创新转化中心”将立足青岛、放眼世界,在学理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智库功能四方面进行探索,助力青岛成为国际创新转化之都。
2017年4月,山东大学-浪潮集团大数据双创中心成立,充分利用浪潮集团在大数据、云平台、大型服务器方面的优势,以“公司+创客”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型为基础,将创客中心打造成山东省内的知名大数据创业孵化器、大数据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助力山东成为大数据教育、科研和产业孵化的高地。
走进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北门,可以看到一条200多米的创客街。2015年,山东大学出台《山东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方案》,重点打造“一街一园一平台”三个功能区,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创客街划分为功能区与服务区两个区域,功能区包括创e家人工智能创客空间、联通未来创业社创业实践空间、凤岐茶社、盈创空间就业创业体验中心、文学生活馆,服务区包括校园超市、校园礼品店等服务性实体。创客街与山东省科技厅、青岛高新区、韩都衣舍等政府、企业开展合作,通过社会力量的注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从校园走出的学生创客团队中涌现出了越疆科技、编程猫、兴硕环保等优秀企业。兴硕环保承接了山东垦利石化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投资6000余万元,每天处理污水1万方,排放水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创新带动经济发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禹城创新创业,推进石墨烯材料、微生物抗虫制剂等38项先进成果的转化落地,与地方合作研究《肿瘤的靶向治疗研发项目》等10项课题,在微生物农药制剂、靶向肿瘤治疗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一些研究成果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形成了以山东大学核心技术带动成果转化项目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目前,他们在靶向药物和基因重组方向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应用并产生巨大影响。团队还利用建于青岛的“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以蓝谷为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目前正在建设“中试基地”,已获得青岛蓝谷的场地支持和1500万资金支持,用于引进高科技创业团队,现已吸引了十几个生物研究团队入驻。
依托山东星光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2011年,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李宁博士展开科研攻关,找到把蔗糖“酿造”成低聚果糖的全新工艺,让废糖蜜将蔗糖高效“吐”出来,最终将废糖蜜“吃干榨净”,依托科技优势,在同行业竞争激烈、效益下滑的背景下,星光糖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净利润3.42亿元,利润增长56%。
学校多举措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山东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助推了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素质人才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建设经济强省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人才,尤其是解决经济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对各类创新人才的需求,营造引领性、开放式、生态型的育人环境,山东大学通过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山东省培养造就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培训班、研修班等方式为企业培训实用人才。针对人才的培养,山大人有突出贡献: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为山东培育高素质人才。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充分发挥向山东省培养、输送人才的优势。近五年,除深造外,山东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直接签约就业的有34000余人,其中在山东省就业的有近19000人,占近五年签约毕业生总数的近55%。毕业生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就业分布于全省十七地市,主要去往省属国有企业(包括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大型金融机构、重要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和省属重点院校、重点科研单位、主流媒体、党政机关和人民军队,以及其他具有行业优势地位或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目前,山东大学共有2335名山大校友在浪潮工作,占浪潮员工总人数9%;在浪潮任总监及以上的高管中,山大校友共25人,占比16%。近几年,浪潮集团每年从山大招聘毕业生100名以上,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机械自动化类、数学物理类等专业。
学校与山东省内企业联合培养企业博士后,近年来累计与驻鲁15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济南市创新实践基地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与8家企业建立了山东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博士后400余人,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与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聊城六地市共建“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体验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的育人模式,与各实践基地加强创业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对接,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创业资源库,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推介会,为烟台市创业园区推荐师生优质创业项目42个。
在电介质材料专业方向,2010年,山东大学物理学院与山东百利通亚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企业建立了“山东大学学生实践基地”,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目前,15名去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有5人进入管理层成为技术骨干,在企业技术革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依托大学平台,为地方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围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山东大学通过学生培训、师资进修、技能培训等途径,为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能力水平,为经济强省建设打好基础。
国内部分高校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山东大学学习深造,自2007年以来,山东大学共接收千余名国内高校访问学者入校学习,其中76%为山东省内高校的教师。山东大学与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联合实施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2013年以来,确定了两批共20个名师工作室,通过经费支持、导师指导、项目委托等方式培养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现已有7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称号。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与培训基地办公室还连续9年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山东高校辅导员骨干800余人。
为提升山东省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管理学院EDP中心和干部培训中心面向省内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设研修班,近两年累计培训学员700余人。山东大学MPA教育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发挥地缘和文化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案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方法、理论素养、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为出发点,自2002年成立以来,共培养了2000多名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经济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立足山东经济强省的发展现实,为各地市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行业单位开展短期培训以及研究生在职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养工作,学院主办的“千名村官进山大”工程、 “德州市金融发展与管理创新”培训班探索党政机关培养后备年轻干部的多样化、个性化新模式,满足地方政府对人才能力提升的要求,近五年累计为山东省培养、培训经济类人才4000余人次。机械学院近五年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在职工程硕士300余人,研究生课程班进修300余人,工业企业高管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高端制造技术培训1200余人次。工程训练中心依托山东大学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省内各级安全培训机构培训了数千名师资力量,为部分工矿企业培训了近千名安全管理人员,使山东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为加大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学校每年为山东的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及环保、税务等行业举办培训班200次左右,培训人员1万余人。
智慧是力量之源。目前,山大人正扬“高端智库”之帆,踏“科研平台”之船,划“创新人才”之浆,冲“创新发展”之浪,根植齐鲁大地,乘风破浪,积聚能量,撑着驶向未来的希望之船扬帆远航。
相关链接:
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系列报道之一:相映成辉下的滋养与共生
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系列报道之二:“智造山东”中的山大担当
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系列报道之三:传承百年医道 护佑民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