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1日,李克强总理来山东大学考察,先后走进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史馆、《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就业创业创新成果展,同时就生态美学、基础数学、生殖医学等学术研究与山大专家、学者交流,作出指示。考察结束后,山东大学新闻网——山大视点网站第一时间对部分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采访,了解总理考察时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推出“回望总理考察山大”报道,以系统展示总理考察山大的重大意义,激励广大师生将总理的关爱和期望化为为“双一流”建设而奋斗的实际行动。
推动中国美学走向世界
李克强总理考察山大期间,与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就中国美学研究问题进行了交流。时隔多日,年逾古稀的曾繁仁教授对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总理对美学研究的专业性让我出乎意料,他不仅谈了康德,还谈了鲍姆加登,不搞这个专业很难知道这个人,说明他很关注当代国际上哲学和美学的发展。”
生态美学,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
李克强总理关心中国学者构建生态美学的理论切入点。曾繁仁教授回答,切入点是“生态存在论”,对生态危机从美学角度作出回应。
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再到2015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的一项重大课题。
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就已经把“生态美学”作为重点的研究方向。而曾繁仁教授对于生态美学问题的认识和思索,早在1987年就开始了。
之所以开展生态美学研究,是“有感于中国长期的环境污染”,身为美学研究者有其责任和使命。时任学校教务长的曾繁仁教授带着老师们乘车去河南做项目,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路边的小工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水一直蔓延到农村,流淌到农田中。那时他刚从西方访问归来,对比在山东、河南一路上的见闻,他感触非常深。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激动地说:“我一路走一路看,有种想哭的感觉。”
后来,曾繁仁教授读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我当时脑子一亮,这不就是老子《道德经》里的思想吗?受它的启发,我进入了生态美学。”他在文章中写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好这个家园是我们思考自然之美的基本立场。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程相占教授说,从事生态美学研究的最大动力和最终目标,是用中国的智慧回应和拯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国的生态危机更严重,因此中国学者的危机更迫切,需要我们发挥更强的创造力。”他认为,必须把西方美学理论的根本缺陷克服掉,从美学理论的高度上,深入分析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倡导新的生态审美观。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是我国生态美学研究重镇。山东大学的文艺美学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杨振声以及著名作家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人就先后开设了文艺美学课程。中心拥有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国内美学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曾繁仁教授是国内生态美学的奠基者和领军人之一。在搜索引擎输入“生态美学”,在引擎推荐的相关书籍中,曾繁仁教授著作的《生态美学导论》排名第一;而在推荐的四名相关学者中,有三位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教授。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也做了部分社会服务项目,有和省委宣传部合作的生态美学项目,还为绿色济南的城市建设提出美学思路,也参与了小清河治理的影片制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积极贡献智慧。
中西对话,确立中国本位
曾繁仁教授将他的专著《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赠送给李克强总理,李克强总理接过书翻看,并就“中西对话”与曾繁仁教授进行交流。总理很重视生态美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强调要利用好中国传统的美学资源。
生态美学的发展,始终在中西对话中进行。为什么一定要对话呢?曾繁仁教授介绍,西方近200年的工业革命之路中国人仅仅用了三十年,而西方200年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在近三十年中发生了,总之西方国家在生态环境理论探讨与治理实践上早于中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对话中必然有争论,双方争论最多的,是“环境”和“生态”两个概念的用词——在我们看来含义相近的两个词,在生态美学家眼中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美学家认为,“环境”一词暗含着人类是万物中心的意思,而“生态”一词,由于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更容易被中国美学家所接受。
曾繁仁教授认为,总理特别强调中国本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进行中西对话,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西释中”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如何在对话中加深理解、获得认同,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一直在探索。自2005年以来,中心一直以生态美学作为研究重点,先后召开了4次国际生态学会议,出版了4本论文集,出版了近10本有关论著,先后有10多位博士生以生态美学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如今,曾繁仁教授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指导学生、参加研讨会、发表论文、主持重大课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贡献着力量。今年3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项目把古今中外有关生态美学的文献“一网打尽”,尤其把中国古典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放在了首要位置。曾繁仁教授在开题报告中用“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两个词,对西方中心主义做出了直接而有力的回应。
走向世界,取得学术共识与理解
百余年来,中国美学的主流话语大都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许多论著从观念术语到经验材料都是舶来品,而中国本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话语是极少的。“总理比较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让我们的学术走向国际。”
曾繁仁教授对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感到痛心,他说:“美国和西方的文化再好,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我们要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方式、审美方式。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哲学思维,西方人难以完全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文化不走向国际,我们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起推动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探索,曾繁仁教授谈到在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公开讲演的经历。讲演主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他坦言,这次演讲不如前一天讲中国传统艺术时理想,“可能和题目晦涩有关系,西方人接受起来有点难。”他讲到了中和之美,笑不露齿的含蓄之美,配了一张中国古代美女照片。讲课结束后,碰撞出一段小插曲:“一个外国朋友上来问我,曾老师,这个人想笑又笑不出来,不是很痛苦吗?她一点也不美呀!”
在交流碰撞中,学者们逐渐探索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文艺美学中心2010届博士王卓斐目前在德国任教,她总结说,在给外国学生讲中国哲学的时候,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给他们讲中国艺术,他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和西方注重逻辑思辨的理论体系不同,中国并不是哲理性的美学理论大国,而是艺术大国,中国的国画、戏曲、书法、古琴,包括民间艺术至今都有生命力。还是在雷恩市,曾繁仁教授在一次讲演中阐述中国古代的强调气韵生动的绘画和西方的以形式美为主的古典艺术的差异,拿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作比较,现场交流就很活跃,效果很好。
除了作学术讲演,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举办国际交流研讨会也是为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人文学科争取国际学术界同行理解的重要方式。21世纪以来,中心先后出版了《生态美学导论》《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生生美学论集》等数十部学术专著,国际著名美学家柏林特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对曾繁仁教授的《生态美学导论》进行了多次引用,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美学界对国际美学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国际交流方面,中心先后召开了以“生态美学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研究”“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空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中国的生态美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获得了西方人“同情的理解”。程相占教授介绍,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于生态美学的关注,参与的学者数量及其理论水平、论文数量、专著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总理给我们今后的学术建设指出了方向,我们很受鼓舞,我们也更有信心把这个学科做好。”曾繁仁教授认为,学术是时代的学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传统的优势学科,也必须要发展特色学科,必须在守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建设人才高地、占领学术高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上下功夫。
相关链接:
李克强总理来山东大学考察
侧记:“总理来山大了”
山东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考察学校时指示精神
2017山大日记:与总理面对面学生团队 ING VR团队
2017山大日记:与总理面对面学生 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