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齐鲁医院副院长胡三元教授、普外科副主任张光永副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南开医院共同完成的“肝胆胰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齐鲁医院副院长胡三元教授(右)、普外科副主任张光永副教授(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肝胆胰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在国内首先倡导“外科微创化”理念,国际上最早提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理论,攻克了腹腔镜肝切除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了腹腔镜胰腺手术入路研究,解决了胰腺微创手术中显露的难题,创立了基于腹腔镜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技术新体系;构建了以技术简洁、方法安全、恢复良好为鲜明特色的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技术体系,改变了肝胆胰疾病外科治疗的策略和模式,惠及患者众多。
胡三元自1992年起致力于腹腔镜基础与临床技术的应用研究,对肝内外胆管结石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进行了多种方法探索和动物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各种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建立了肝内外胆管结石腹腔镜治疗技术体系。
“看着屏幕”做手术
1991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医院荀祖武完成了全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腹腔镜首次引进国内。虽然其拥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部美容效果好等特点,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遭到了许多质疑,腹腔镜是否能检查全面、是否能彻底去除病患等等疑虑困扰着大家,专家反对,病人不接受。此时国际上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临床手术已有几年时间,首次登陆中国,带来的更多是观望和迟疑。
在许多人裹足不前的时候,胡三元看到了腹腔镜的优势和前景,“腹腔镜是外科手术的一次革命,它有着重大的优势,那就是‘微创’,患者受到的创伤小、恢复快、粘连等并发症少、费用负担轻。”在胡三元看来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就是发展腹腔镜技术。
腹腔镜是将腹腔镜镜头插入体内,医生通过观看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的拍摄图像,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手术,可以说是“看着屏幕”做手术。腹腔镜最大的难点在于腔镜中呈现的画面是二维的,并且左右相反,必须要达到高度熟练,否则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胡三元和同事们为了尽快掌握腹腔镜技术,找来纸箱、镜子等器材,自制了训练仪。那时候,经常在训练仪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夹绿豆、剥葡萄皮,手麻了就歇一会继续练习。在废寝忘食的钻研下,只用了半个多月,胡三元就掌握了腹腔镜的基本操作。
病人的需求是创新的动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腹腔镜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2014年,齐鲁医院普外科手术有三成以上是由腹腔镜完成的,昔日不被医学界看好的腹腔镜已成为医疗界的“马首”和前沿。事实证明,胡三元的判断是正确的,正是他的卓识和果敢,使得齐鲁医院走在了腹腔镜领域的前列,给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
正当腹腔镜稳步发展,很多人觉得难以再有突破和创新的时候,胡三元并没有停止前进和创新的脚步。对他来说,没有最好,永远有更好、更优、更进一步的技术在等待他去挑战,而创新的根本动力,还是来源于病人的需求。
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需要在病人腹部作3-5个切口,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一个念头渐渐在胡三元脑海中生根发芽,能不能将数个切口减少到2个甚至1个?是否能将这个切口开在肚脐上?利用肚脐先天的褶皱,能在术后很好地“掩盖”手术切口,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对术后美容的期望,同时促进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但是单孔腹腔镜意味着需要将内窥镜和手术器械都由一个孔进出,操作空间狭窄,器械多了在一起难免“打架”,难度不言而喻。胡三元立即积极开展研究,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动物实验,他默默地下了决心,要把切口减到最小。
“无疤神话”单孔腹腔镜手术
2008年11月,胡三元完成了全国首例真正意义上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历时120分钟,手术非常成功。一般腹腔镜手术只要30至40分钟即可完成,胡三元笑称这是医生自己给自己找了麻烦,但是对于这样的“麻烦”,他从来没有觉得费事。
“手术后第二天我去查房,发现这位单孔腹腔镜病人遭到了病人们的‘围观’,大家纷纷表示非常羡慕,还要推荐他们有需要的亲戚朋友来。只要病人满意,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的‘麻烦’根本不值一提。”正是病人的认可,胡三元更加坚定了推广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决心。
由于腹腔镜手术需要往腹腔内充入适量的CO2,在其中形成一定的操作空间,这就需要一个装置来保证体内气体不会外泄。此时,国际上虽然有此类路入装置,但是国内尚未引进,并且造价昂贵,要6000到1万块钱。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胡三元多次试验,自行设计研发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入路装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装置是用最简单的无菌手套改良制成,气密性好,成本低廉,非常简便实用,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国家难题。此外,为了解决单孔腹腔镜视野受限的问题,胡三元又发明设计了可弯曲腹腔镜,加长、可伸缩、弯曲腹腔镜器械等一系列手术器材。
加长、可伸缩、弯曲腹腔镜器械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入路装置
经脐单孔腹腔镜术的实现使我国腹腔镜手术在精细化和微创化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许多患者送去了福音。该手术在达到美容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与切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如切口疝、切口感染等;术后疼痛轻微,减少了术中、术后麻醉药物及镇痛药物的用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减少,一般患者可于术后第2天出院。随后,为了降低该技术手术难度,扩大技术应用适应症,胡三元又创造性地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与悬吊式腹腔镜相结合,开展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悬吊式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在胡三元的学生张光永看来,自己的导师是一个特别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以前胆总管切开手术都是用传统的手术刀进行,但是这样往往导致出血过多,老师想到如果使用高频电刀,可能会使情况有所改观。”张永光回忆说,胡三元产生了这个想法后,并没有让它仅仅停留在脑中,而是立刻积极付诸实践。
高频电刀可以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达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但是使用高频电刀是否会导致胆总管愈合受影响,胆总管愈合后是否会出现狭窄,这是医疗界普遍担心的问题。胡三元经过查阅文献、大量动物实验发现,使用高频电刀并没有所担心的副作用,又一项便捷的技术得到了推广。
“当时有不少人想到了使用电刀的方法,但是付诸实践的聊聊无几。真正的科研不但要思路开阔,还要具有积极实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两者缺一不可。”张光永说。
如今,不少医生满足于只做好临床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将非常有限的精力用于科研。胡三元非常反对这种观点,“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科研。临床是医生的基本工作,有些人可能觉得,我去查资料、做研究的时间,不如多看几个病人。其实不是这样的,科研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如果我了解了某一疾病的症状、发展规律和应对方法,那么通过推广扩大,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
谈起如何进行科研,胡三元说:“关键是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保持一颗好奇心,遇到事情多问为什么。当然发现问题后还需要积极行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科研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心里想着怎样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怎样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痛苦,怎样把医疗费用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