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登州学人]仲维畅:追寻中国现代高教之源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09日 08:26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6日,借着在山东大学举行的登州文会馆15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山大视点网站记者得以走近登州文会馆校友、山东大学堂教习仲伟仪之孙仲维畅,跟随着老先生的叙述,溯源而上,聆听他对登州文会馆的“发现”经历,还原那段峥嵘历史,探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源。

我是山大的广义校友

  作为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的仲维畅,多年来一直从事声振动无损检测材料机械强度的理论和磁性无损检测的磁偶极子理论研究。初看之下,很难发现他与山大有什么关系,但其实,联系仲老与山大的,是一段教育学界无法遗忘的历史。
  仲老延续着仲氏几代人与山大的联系。“我的祖父仲伟仪1885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1901年任山东大学堂格致分教习;我的父亲仲崇信1948年任齐鲁大学植物学教授;我本人虽曾两次踏进山大校园,够不上校友,只能自称为广义校友。”
  作为广义校友的仲老,为登州文会馆、山东大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作用探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是独特的身份使然,仲老一直关注山大发展,以一己之力追本溯源,探究百余年前的风云历史。2008年,仲老来山大校史馆首次参观,发现山大开校记录竟是空白,历史的罅漏使他深感遗憾,于是在2009年再次来访,将其祖父70多岁时编的一本诗集奉献给山大。这本诗集里有两张珍贵照片,第一张是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的合影,还有一张是山东大学堂开校时七位西学教习的照片。“当时有人问这个需要多少钱,仲老说“我不是文物贩子,我来是为山东大学堂,也是为中国的教育史留下一点证据。”仲老真挚的话语流露出他对历史、对教育的拳拳之心。
  如今,作为山东大学堂珍贵的文物资料,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证据,这两张照片已成为研究山东大学校史,追溯与登州文会馆渊源的重要史料。

多年夙愿终得实现

  鸿蒙基业,教育为先。仲老一直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探究,“非常高兴能参加本次大会,因为这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那就是为中国第一座高等学府——登州文会馆——山东大学堂正了名。”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源——登州文会馆15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仲老的发言饱含深情。
  说起仲老执着于发掘中国高等教育起源的原因,其特殊身份是第一要素。在他看来,传承祖辈父辈功业是自己职责所在。此外,教育史研究的漏洞也让仲老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他向记者讲述了3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1983年初我有幸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为能从其所藏中找到先祖父在该校前身京师大学堂教授天文算学的详情,以弥补我6岁以后祖母、祖姨、姑母、父亲等人口述有关他履历的不足,不料一无所获,更令我震惊的是连京师大学堂的半张教职员名录都未能看到,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憾事。”
  仲老看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存在极大缺陷,便决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家庭优势,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呈现出来。工作之余,仲老就致力于历史资料整理研究,不断询问家里长辈祖父求学教学的经历,通过老人回忆再加上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查阅,历史的脉络渐渐被捋清,一系列相关文章成为珍贵资料。这其中,他所撰写的《我的祖父仲伟仪》系列回忆曾在山大视点网站刊载,也成为相关专家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历史需要传承

  仲老认为,尽管最初美国传教士开设登州文会馆的初衷是殖民东方、文化侵略,从思想上征服国人,但作为西学东渐的一个过程,以登州文会馆为代表的传教士办的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的作用却不可磨灭。在他看来,登州文会馆的教育体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模本,学科划分、管理模式等都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而登州文会馆当时培养的东西学全方位人才,更是在促进中国封建科举制向现代教育转型上起到了重大作用。“光绪皇帝要求各地开办大学堂,当时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才奇缺,这个时候,登州文会馆的学生成为了建设主力,全国18个行省中,有16个大学堂的教员来自登州文会馆,所以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模式,登州文会馆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
  历史需要传承,为还原历史,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尘封已久的岁月,仲老提出了建设中国教育博物馆的构想。“青岛有海军博物馆,北京有航空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嘉定还有科举博物馆,甚至还有皮影戏博物馆,中国科教兴国这么大的事情,教育却没有博物馆,说得过去么?”仲老认为,山东大学与登州文会馆一脉相传,在山大校史馆的基础上扩建教育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早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博物馆,为后人追溯我国高等教育起源、传承发展历史文化提供有形载体。
  研讨会持续了一天,休息间隙的采访中,年近八旬的仲老依然精神矍铄,将那段世人应予以重视的历史娓娓道来,用话语勾勒出了百年前历史的光辉画卷。让我们向那段历史,也向这位无私的历史发现者、拓荒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吕倩 马驰骋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