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 > 正文

纪念我的恩师——王克明院士

发布日期:2013年08月01日 19:13 点击次数:

  时间定格于2013年7月20日13时01分,我敬爱的导师王克明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平静地走了,离开了他终生无比热爱的科研、教育事业。老师离去时,享年74岁。老师一生兢兢业业,硕果累累,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能够得到老师的亲身指导,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过去十几年来,老师对我倾注了他作为师长的培养与提携,在科研路上给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在我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予肯定与赞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与鼓励。那些箴言慧语历久弥新,那些难忘回忆历历在目,在我学习、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时刻,都布满了老师的印迹。
  1997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山东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成为老师课题组的一员。当时老师还担任物理系的主任。第一次见老师,就深切感受到了他那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朴实无华的品质,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说实话,那时的我还对如何做科研知之甚少,对将来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也了解不多,为学历而读研的想法是我的初衷。随后的日子里,和老师一起做实验、读文献、出差、共同讨论研究进展,是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使我慢慢的培养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建立起事业规划的蓝图。
  回想当年,我最初的科研之路并不顺利。实验设备经常工作不正常,使得数据采集和分析异常困难;好容易整理好数据,写出论文,又连续两次被拒稿。老师这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他引用他自己的经历,说明做科研要有毅力,别人开始不了解不要紧,只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思路,持之以恒的不断探索,终究会为国际同行所承认。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老师的话完全正确。当我的第一篇论文被接收时,我第一个打电话给老师,老师除了恭喜我之外,更是鼓励我继续努力。我的第一篇论文确实凝聚着老师的辛勤汗水,他反复修改论文的语法和修辞,使论文看上去更加充实、饱满,表达更加清晰。随后我的科研走上了快车道,老师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常常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效率,如何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对具体的研究课题,我们也经常讨论结果,当想法不一致时,老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鼓励我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索,这慢慢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偶尔在争论学术问题时,面红耳赤,但老师和我的师生情谊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平时也有机会与老师促膝长谈,聆听他对科研和创新的见解,也包括对我个人工作的指点,使我受益匪浅。科研工作之余,老师会邀请我们这些学生到家中做客。老师的厨艺有相当功底,烧鱼特别好吃。这延续了老师在国外求学时的习惯,和组里的同事、学生相处融洽,生活舒心才能更有科研动力。和老师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愉快,于是博士毕业后,我选择留在山大物理学院工作,老师很欣慰。也正是基于老师开拓的研究平台,我的学术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毕业四年后就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一切,与老师的辛勤指导是分不开的。
  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钻研,老师荣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老师没有自满,他把荣誉归功于山东大学的良好学术氛围,归功于学生们的辛勤工作。随后的日子里,他一如既往的保持了自己为人谦逊、低调的处事风格,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平民院士”。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即使做了院士,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和研究进展。只是这一时间老师忙了许多,经常出差开会,身体有时比较劳累。外地出差回来,有时带些当地的特产,给学生们分分。我已成为教授,老师还是没有忘记我的那一份,特别是有时还给我儿子带个玩具回来,这使我非常感动。
  过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透支了老师本来就不十分强壮的身体。2012年6月,老师查出肝癌,并做了手术。手术后,老师的身体得到了部分的恢复,9月初在青岛主持了第18届离子束材料改性(IBMM)国际会议。这是国际离子束研究领域的重要系列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一届。这是IBMM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老师非常重视。即使在病中,也十分牵挂会议的筹备情况。在医院里的病房里,他和我讨论的最多是关于会议的日程、报告人的遴选、会议摘要的编辑等准备情况。会议开得很成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誉。在获悉老师去世后,IBMM国际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Elliman教授发来邮件,除表达哀悼之情外,又特别强调了会议能在老师的主持下成功举行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情。2013年7月,会议论文集由专业期刊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B正式出版,我想老师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欣慰了。会议之后,老师的病情出现反复,今年4月份中旬突然恶化,住进了齐鲁医院ICU病房。在还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老师依然关注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亲力亲为。我深切了解他对于学生的爱护情之深,对学术的责任心之重。回想起老师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用模糊的声音嘱咐我“不要太累了”,我的思绪万千。我一直在想,如果老师自己能够工作“不要太累”,生活内容一定会更加丰富。老师一生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病危之时不忘关心他人,其可贵但又朴质的品质深深的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令人遗憾的是,老师的教诲如今已成绝唱。
  7月22日下午济南粟山,从各地赶来的领导、亲友、同事、学生默默哀思,一起送别老师。老师安卧在花丛中,犹如往昔那般慈祥和蔼,静静地接受大家的鞠躬致意。老师在另一个世界安息了,但是我们会继承老师的遗愿,在老师为我们铺筑的科研大道上,前赴后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斯人已去犹忆影,老师精神永存!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老师王克明院士。

【供稿单位:物理学院    作者:陈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王洋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