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创新是一种能力”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0日 10:31 点击次数:

  \

  “你们先请坐,有个病人我要先去看一下,马上就回来。 ”安置好记者之后,身着一身白大褂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澄博士,又转身走向病房。
  他,是千千万万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中的一位。说他不平凡,则在于年仅33岁的张澄,首批入选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部委联合出台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自然科学类青年拔尖人才。
  谈及入选“万人计划”对他的影响,张澄坦言:“还是和以前一样,挺忙的,一般来讲,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病房,作为大夫这是本职工作嘛。 ”他圆圆的脸上,总是略带着平和的微笑:“不在病房值班的时候一般就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因为手头有很多课题需要完成。”张澄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着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课题,总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肩上担子之重显而易见。
  张澄出身于医学世家,爷爷、奶奶和父母均从医。从小就受家庭熏陶的他,在高中时结合个人情况,决定报考山东大学医学院,并于2004年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11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说起在美国留学经历对个人带来的改变,张澄回想:“从科研上来讲,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包括对科研思维的建立与开阔、科研方向的确定,有些新想法和我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不大一样。 ”张澄谈到,本科阶段学医科很苦,不少医学院学生下了晚自习,还跑到路灯下去学习,但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实的知识积累为日后从事科研打下稳固的基础。他是属于那种平时也抓紧、而且注重灵活学习的那类学生,比如记忆英文单词他总是自创一些方法窍门,学起来也就不感到特别的枯燥,而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他比较顺利地适应了美国留学时候的科研生活。当记者问起他留美期间的生活状况时,张澄微笑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记得刚去美国休斯顿,住在一个外表看着还不错、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住的房子,没多长时间,腿上就被跳蚤咬得疙瘩成片;一年后换了个房子住,那儿没有跳蚤了,却全是蟑螂,晚上两三点的时候起床,厨房里一两百只蟑螂,密密麻麻的。 ”“虽然有些苦,但并不感觉心酸,因为那是很多留学生都经历过的,很平常的事。现在想想,已经成为难忘的记忆。 ”
  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280,被SCI期刊引用4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Med(IF  25.43)、 JACC(IF  14.292)、 PNAS(IF  10.472)、 ATVB(IF  7.215)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3篇(通讯作者12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60。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心脏病协会青年研究者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这一连串的成果记录着他成长的一段段足迹,也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论文与众不同,屡受瞩目?张澄简单用两个字概括:“创新。 ”
  张澄表示,如果发现了一个领域中前人都未觉察过的空白,就可以开始设计框架,也正因为这是一个空白点,就能尽量避免所谓的瓶颈。张澄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做课题研究和写论文的过程:“就像你们写文章,不可能只想好前半段,后半部分写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在写之前,你至少得把这个故事的开头、发展、以及可能的结尾都大致想好了,你才能动笔。 ”创新是张澄进行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他写作论文的基本要点:“我认为一篇论文在课题设计时就非常重要,我们关注一个别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的时候,我看到它了,并且看到它的意义非常重大,那我就全力以赴去抓住它做下去。 ”
  聊到恩师,张澄感触颇深:“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记得当时我对是否应该出国还在犹豫,导师结合自己多年经验支持我直接赴美留学。他对我的重要影响还有培养了我创新性思维,从中我学会如何发现新颖的课题,以及如何把课题深入挖掘下去,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张澄第一次赴美的10个月后,在导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刻苦学习、努力公关,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2006年11月15日,张澄应邀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做大会报告,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张澄认为,创新是一种能力,关键有两点,一是多看,多学习,要多看别人做的、发表的东西;二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多想。张澄也强调到,本科阶段关键还是把基础打好,尤其是学医的本科生,各种基础知识都得牢固掌握,以此为地基才能厚积薄发,并且要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和转化研究。
  在同事和朋友眼中,张澄就是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很谦逊。对于年龄比他大的大夫和比他有经验的老师非常尊敬;对待同龄段的人,则一起工作互相请教;对待病人又很仔细。而对于已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则一笑置之。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2013年11月13日1914期第0B版    作者:张咪 杨立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