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陈玉国:面对死神的“特种兵”带头人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12日 15:02 点击次数:

  时而面临着病人的喘息、家属的哭喊和救护车的呼啸,时而静静地观察着呼吸机心电仪运转,在生死交汇的急诊科,救护车、心电图、生死之间、争分夺秒……
  急诊医生,被称为“和死神面对面的人”,是医界的特种兵,而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死神面对的特种兵”带头人,就是陈玉国。
  
医者的“德”“艺”天平

 
  认识陈玉国的人,都只会用一个字来形容他:“忙”。
  教学、科研、管理等暂且不说,仅仅是在医疗方面,他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的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然精神饱满的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他的同事、学生们说,我们都常常得小跑着才能跟上他走路的速度。他语速极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他的学生们和科室同事们眼里,他似乎永远不知疲惫,半夜了还会打电话和学生商量某个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的设计、修改和实施细节等。
  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是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又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1998年那个冬天陈玉国下定决心来到急诊科时,急诊科除科主任外没有一名固定编制医生,只有门诊、抢救室和留观室,地方狭小。从那时起,他就勇敢挑起了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建设的重担,他的生活急速运转起来,而且这一转就是15年。
  15年里,齐鲁医院急诊科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等活动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级部门和领导们的支持下,陈玉国在急诊科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实现了医教研全面发展。齐鲁医院急诊科目前已经建成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中,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医生风度翩翩,回眸一笑可瞬间让病人充满希望。但是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急诊科医生工作节奏注定他们无法如此淡定自若,在生死考验中,很多时候步步惊心。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陈玉国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处置的游刃有余,满满的日程表并不杂乱:哪个时间段该干什么、怎样处理突如其来的急诊病人……
  陈玉国的世界几乎每天都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这座四层楼上展开,每天他都要从楼上到楼下反复小跑“折腾”多次,他却笑着称之为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
  在急诊科,健康与病痛相连,生命与死亡并存。这里收治的都是需要急救的病人,陈玉国都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和仁慈的爱心带领同事们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救助,每晚,不管白天多忙多累,他都要去急诊门诊和病房转转、看看,即使身在外地也会打电话给科里,随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改善急诊服务。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健康地走出,也有生命在这里画上句号,但是弥漫在急诊室里的温暖感人的空气,却一直没有变过。
  1982年,18岁的陈玉国考入医学院,之所以当初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出身济宁农村的陈玉国深有感触。“那个年代缺医少药,村里人得病都要到镇上去找医生,而且当时乡镇医生的素质也不敢保证,很多人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从而留下后遗症,非常遗憾。”另一方面,“我的性格适合做医生,喜欢和人沟通,和人聊得起来,能够服务病人。”
  这一切都坚定了陈玉国学医的决心。
  1990年,陈玉国取得山东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硕士学位,进入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而八年的学医生涯,带给陈玉国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铭刻一生的医德。
  据陈玉国回忆,八十年代的医学老师很多都有中医背景,“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等传统医德观念仍然闪烁在课堂之中,陈玉国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学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等中医医德这些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学特征,对其之后的临床和教学影响深远。
  “当时这些老师都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
  于是他准备在最近开的一个青年医师培训班上,“不讲技术,只讲医德”。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初入齐鲁医院,陈玉国在心血管内科工作,他逐渐开始认识到“医生这个行业既特殊,又神圣无比”,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问题”的现状也使他如负重任。但给与他最大震撼的,还是1991年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高德恩教授的离世,那一幕成为陈玉国挥之不去的遗憾。
  “如果高德恩教授晚发病几年,或者我们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技术早掌握几年,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陈玉国说。
  据陈玉国回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技术的首次应用是在1999年,原山东工业大学一位博导成为第一例成功救治者,“才差了八年”。
  前后的鲜明对比使陈玉国更坚定了对心血管病的探索之路。
  1998年,陈玉国来到急诊科,他开始着手创建一个有效机制,使急性心血管病的治疗更快速高效,于是齐鲁医院在2002年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胸痛中心”,中心挂靠在急诊科,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担任顾问,急诊科主任陈玉国兼任中心主任。整合了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及时抢救了大批急性胸痛患者。“这里面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从2002到2012,齐鲁医院胸痛中心已经走过了十年。而自199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来,陈玉国已成功完成介入手术6000余例,带领胸痛中心团队完成急诊介入手术2000余例,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对于怎样预防心血管病,陈玉国给出了五句话,“保持良好心态、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规律生活。”

急诊医生的“快与慢”

  突发疾病,生命垂危,患者第一时间被送到的地方,就是医院的急诊室。而齐鲁医院急诊科年急诊量达到了10万余人次,居全省之首,平均每天的病人在200多人次以上。
  记者在齐鲁医院急诊科的门口观察了不到五分钟,就先后有三位患者被送了进去。
  而陈玉国每天都必须“上紧发条”,细心的维持这个全省最大的急诊科的运转。
  “和普通的门诊医生不同,急诊科医生的心脏必须更加强壮。”每一天,急诊医护人员都是在刀尖上行走,快速判断病情,快速抢救,每个急诊医生都有一条黄金准则,就是“先救命,后治病”。病人到急诊,很多都是重症,延误一秒钟,危险就加剧一分。
  据陈玉国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急诊是体现医院真正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瞬间做出决断,确定抢救方式,每个急诊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将一名濒危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救助普通患者的同时,陈玉国掌舵的急诊科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了多项卫生部、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安排的重大任务,如“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和“甲流”防控等各项任务。
  面临如此繁多的医学任务,陈玉国总结出了自己的“快与慢”之道。
  “平时要快,节省零碎的时间,但是面对患者,判断病情时,尤其是在受到外界极大的干扰的时候,更要保持冷静,所谓步步惊心时,你不能急。”
  “25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在这方面,善于沟通的陈玉国显然深谙此道,他时常用放松的心态和患者沟通,病人面前的陈玉国又展现出了他平和、不疾不徐的一面。

【供稿单位:齐鲁周刊2012年12月11日    作者:杨百会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