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省优秀共青团员侯旭奔:人生就像滚雪球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27日 17:17 点击次数:

  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名单公示了,山东大学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侯旭奔榜上有名。而当向其我表示祝贺,并提出采访之意时,他却有些惊讶:“不会吧?我还不知道……”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低调。
  在趵突泉校区的中心花园,我见到了这位“牛人”。齐耳短发,黑框眼镜,面带微笑,给人一种典型的科研工作者的印象。“这么热的天还让你跑一趟,真得辛苦你了!”本该我说的话他却说了,使我忐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是每个专心学术的研究者的真实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专注创新,坚守骨灰级信仰”
  
  本科期间的侯旭奔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期刊《Protein & Peptide Letter》(影响因子1.94)发表过研究论文,并申报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成就都源于他对药学专业的热爱。他告诉我,一开始他并不了解药学,甚至不知道将来的就业方向,但他并未选择转专业。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他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跨入其他专业也未必一定会成功,而在这个专业里,只要我找准方向,努力做,总有可能做出点儿成就来。”就在那时,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力倡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恰为他点亮了一盏明灯,使他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药物研究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在方浩教授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药物研究更让他将昔日的困惑一扫而空。“因为要在电脑上对药物进行计算模拟,电脑那时可以说是我的战友加知己,日夜相伴,并且每次运行CPU占用量都达100%。也正因此,它提前退役了。”经过充分的课题准备与设计,侯旭奔在立项评审中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成为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负责人。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做科研是件苦差事,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浮躁的心。” 宏观的方向确定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坚守。“世界既充满机会,也充满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会使人静不下心来。当找到自己的‘骨灰级’信仰的时候,付出也就只是因为喜欢而非功利和荣誉,赢了也不会让我欣喜若狂,输了也没什么。”侯旭奔淡淡地说。
  2010年,侯旭奔代表山东大学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并荣获优秀论文奖。2011年因科技创新成果突出,他又被授予“山东大学第二届‘五•四’青年科学奖”。学无止境,凭借着出色的研究成果,侯旭奔在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山东省特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同年,侯旭奔参加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中国专利年会(2011•北京),获“校园发明与创新”金奖,并受邀参加第四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40th Genev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展会期间,侯旭奔的项目“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子的发现”引起了罗氏制药公司、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关注。同时,他先后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弗郎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易小准大使、中国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介绍项目。最终,侯旭奔的作品得到了众多国际评审专家的认可,荣获四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开放的心态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应该尽早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做事情就像滚雪球,刚开始身单力薄没关系,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有兴趣,不断的积累力量、积累经验,雪球就会越滚越大,而自己也会有更开阔的眼界,从而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这样总结自己的创新路。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铭记的事情”
  
  本科毕业的侯旭奔,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毅然选择了去西部支教。在层层选拔之后,他顺利加入山东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离开繁华的都市,他走进了大山深处,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下关乡坚守一年,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尚不坚实的肩膀,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当再次谈到这次支教的时候,侯旭奔仍然感触颇多。“国家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还是很明显的,那里很多小孩子早早地辍学挑起养家的担子,看了真让人心疼。”侯旭奔和队友们一起为那里的孩子传授知识,讲述山外面的故事,并对他们进行素质拓展。在这一年中,他立足岗位,扎根实践,兢兢业业做好教学扶贫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两个年级的政治和历史教师,他为学生带去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被当地政府授予“下关乡终身荣誉教师”称号。在扶贫工作中,侯旭奔和其他支教志愿者通过多方手段募集资金,缓解了当地学生被迫辍学的窘况,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
  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是的,支教生活的确是清贫、寂寞的,但我也切实感受到支教生活在平凡中的快乐,在辛劳中的收获。尤其是每当想到我多付出一点儿努力,就可能会有一个孩子进步,我多做一点儿工作,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的时候,就会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支教经历,是侯旭奔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他的人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恬静,艰苦的物质生活让他体味到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洗去大城市的浮华,他的心回归最初的质朴;在奉献爱、播撒爱的同时,他明白了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最应该做什么。2012年,侯旭奔被保送进入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继续从事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子的研发。凭借多年的研究基础,在方浩教授的指导下,侯旭奔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影响因子4.65)。同时,侯旭奔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合作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Bioscience Trends》发表研究论文。
  “回来不久就听说我的一个学生辍学去天津学厨师了,心里很难过,想到他是去学一技之长,没有像父辈一样守在大山之中,知道那时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话语里流露出他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的疼惜,仿佛回归学生身份的侯旭奔仍是一名山村教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以来是侯旭奔的座右铭。这句话激励着他在创新科研、志愿服务以及其他的工作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说,这句话很神圣,也给人以力量。人生就像是一块地,有的适合种庄稼,有的适合种瓜果,有的可能都适合,有的却会荒草丛生,但最终决定收获什么的是这块地的主人。他承认,自己不是“学霸”,也不想做“学霸”,只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已。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要让它有选择自己的理由。
  现在的侯旭奔每天依然会在实验室待上几个小时,做实验,搞研究,写论文。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以科研为“骨灰级”信仰的他执着如初,相信在这条崎岖而充满收获的道路上他也将越走越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代洁 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