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四月,这个月的山东大学很热闹。以“山大杯”冠名的山东大学辩论赛在本月拉开了大幕,学院间的碰撞、荣耀的捍卫与追求,是每个上场选手的执念所在。每年的院际辩论,无论胜负成败,都是山大辩论界的一场狂欢。重逢半年未见的老朋友,迎战恩怨纠葛的老对手,晋级时候的无比喜悦,准备阶段全队不眠不休……以上都是每个辩论季的保留剧目,也是每个辩手一年一定会有一次的记忆。
今天,在2016年山大杯第一轮赛事正式打响以后,我们约到了即将研究生毕业的焦雨溪。山东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本科阶段的学生会分管主席、校辩论队队长……诸多耀眼光环笼罩之下的他,更愿意把自己评价为一名纯粹的辩手。与辩论结缘十多年,这个政管学院的年轻人一路走来,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写成了一首动人的诗。
Question1(简称Q1,以下同):今年面临毕业的你如何评价校队辩手的接棒实力?对山东大学辩论队的未来作何展望?
Answer1(简称A1,以下同):对校队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们老队员都经历过省赛、世锦赛和新国辩的洗礼,新一批队员也进行过一些小规模比赛。基本上对辩论的理解都已经比较全面,技术上也应该是山大辩论圈里的佼佼者了。不过仍要正视我们和其他辩论强校存在的比较大的差距,并且希望他们在未来可以缩小这个差距。
我喜欢对校队的队员说这样一句话:“功夫都在课外”,顶尖辩手之所以角度犀利、视野开阔,跟他们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分不开的。水平接近的辩手争夺的可能是场面和技巧,但高水平的辩手用知识和视野就拉开了一个技术无法弥补的鸿沟。当然技术的提高也很重要,在场上,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说法,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奥妙需要辩手自己去考虑和揣摩。
Q2:辩论赛是一项对时间和精力要求很高的活动,大一参加辩论赛靠兴趣,大二大三忙碌了就容易退出。也有人认为“辩论是‘圈子里’的事情,圈内人关系密切,圈外人漠不关心”,你怎么看待这种声音,这种情况有办法改变吗?
A2: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大的原因吧。首先是大环境的问题,大部分山大学子看待学生活动的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相较于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或者是学生工作上,投入辩论能够获得的收益确实较小,而且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这使很多优秀的山大学子在理性分析后疏远了辩论。
另外,整个山东的辩论生态都不是很健康,校际间的交流互动很少,能够依托的比赛平台也十分有限,整个技战术发展都处于一种“原生态”阶段,缺乏专业的评委能在这方面给予辩手们更多的引导,就难怪观众们觉得比赛不好看了。没有关注和掌声,辩手们自然也无法获取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和辩论渐行渐远了。
其次,也有很大责任在我们所谓的“辩论从业人员”身上,包括辩手、活动主办方和评委们。山大的辩手总体而言还比较保守,体现在战术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吧。大家看看现在最火的辩论节目奇葩说,不难发现他们讨论的问题往往十分犀利,语言也很辛辣,在这种刁钻的节目形态之下却还能折射一些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我觉得这是辩论中一个很高的境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反观山大杯的题目,大多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自然也就不能太多地吸引人。
实际上这两年主办方是想有所突破的,没想到阻力不是来自于主管的老师和学校部门,反而来自辩手。诸如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设立色情特区、自动售套机能否进校园这些辩题,主管部门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但却在辩手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声浪。其实这些辩题已经出来很多年,也算不上新潮了,但辩手们或在价值观上强烈抵触,或在操作层面上诸多顾虑,怕自己的持方在评委听来过于刺耳,影响成绩。马薇薇在点评一场关于性交易的比赛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只要辩手彻底豁出去了,评委和观众也就接受了。当然我理解的豁出去,是出于一个辩手的立场,理性客观地、坦然地去分析一个辩题。诸多顾虑和杂念,不来自于评委老师,而来自于辩手自己。想想看,单从票房的角度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辩题更能吸引观众的呢?不过辩论不是用来取悦他人的工具,单就辩手自身的成长来看,训练一个更加辩证和宽容的脑袋,绝对也是有益无害的。
当然关于评委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但我相信评委的成长和辩手的成长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评委总听老旧的辩题,就永远改不掉老旧的思维,刺激的新鲜事听得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新思考和新观念。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就不过是辩手和评委共同在陈旧的世界里孤芳自赏罢了。
Q3: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即将建成,一些学院要搬到青岛去,接下来的三十二院山大杯如何继续进行?
A3:其实我特别庆幸今年就毕业了,这个问题留给后来人发愁吧,全校赛的组织难度应该是越来越大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很多网络辩论赛都能跨越时空的障碍,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校队出去打比赛经常通过视频、语音和对手交流,在山大内部,也应该有这样的条件实现线上的比赛。
Q4:如何评价2015年珠海新国辩里山东大学辩论队的表现?
A4:新国辩之旅的结果并不非常令人满意,主要还是看出了我们和外校的队伍间还有很大差距。我在校期间两次代表山大出战,感触更深一些。2010年青岛的国辩预选赛上,我们和对手在战术和技巧上的差距还不大,辩手靠着强大的个人能力,足以和别的学校抗衡。但是今年新国辩能很明显看出来,很多队伍在分析辩题、战场推进和团队配合方面更有了很大进步,而我们还基本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很难讨到好处。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群众基础和比赛机会。别的学校,尤其是台湾的学校,辩论是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技艺,可造之材众多,再加上丰富的比赛机会和辩手自身的苦读苦练,所以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快。而山大很多辩手还只是靠着天赋吃饭,除了比赛一概不看书,也不看比赛视频锻炼自己,差距自然很明显。
Q5:有人说辩论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从赛前准备题目定义到场上表现和评委解读,都是由人来确定的事情。如何为辩论确立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还是说不需要客观标准?
A5:我比较喜欢一个说法,“辩论是说服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辩论需要人摆事实讲道理,以客观事实为准绳,但是辩论中不可能有一方是有理的,另一方是无理的。对待同一个事实,观察和分析的角度不同,能够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对待同一个道理,两方可能举出的是完全不同但又各自成立的例子和逻辑。至于如何让评委接受你的解释和角度而不是对方的,这是辩论里很有趣的事情。所以,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也是不适合拿来评判辩论的,这是辩论的有趣之处,有时候也是辩论的无奈之处吧。
Q6:新国辩赛制在2015年底的个挑赛中被引入,而山大杯仍沿用旧赛制。你如何评价新赛制?本次山大杯仍沿用旧赛制是出于什么考虑?
A6:新国辩的赛制很大程度提高了对于辩手的要求。每一个辩手都需要掌握短兵相接的交锋技巧,也要掌握系统论述观点的能力,实际上是比较难的。但这和校队挑选队员的要求不谋而合,个挑赛作为校队选队员的一种方式,我们希望能找到素质出众、能力全面的辩手,所以在个挑中应用了这个新赛制。
而山大杯需要照顾各个学院具体情况,很多学院可能对新赛制不熟悉,也没有那么多全能型辩手能够撑起全场,最后可能影响发挥,也有损比赛观赏性。加之很多学院已经用原有赛制训练了很长时间,突然改变可能会措手不及,所以没有在今年山大杯使用新赛制。
Q7:作为一名多年的学生干部,你觉得学生工作带给了你什么?对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A7:其实我是个很贪玩的人,刚开始接触学生工作只是因为好玩。但是做久了之后就对学生会组织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大二竞选部长,大三竞选主席,包括研究生依然从事学生工作,都是希望在枯燥的学习之外能有些副业,也是因为舍不得学生会的朋友们,我很享受这种大家庭式的氛围。
要说带来了什么,最直观的是一份漂亮的简历,让我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工作。当然不只是这么肤浅的原因。经过学生工作这么多年的锻炼,实际上我改变了很多,性格比以前温和了,也学着和不同的人相处,现在和我接触比较多的人都会说我是个性格很nice的人(虽然说话还是很刻薄哈哈哈)。另外我觉得在学生组织里工作久了,需要应付各种局面,渐渐的说话做事考虑的也比以前周全了,这也是一个宝贵的收获吧。
Q8:在马上就业离开山东大学的时候,有什么话要对学弟学妹说吗?
A8:对自己的生活多点宽容,对自己的未来多增添一点可能性和多样性,我们中国的孩子自小接受的教育是单一的,但是我们能走的人生路却是多元的,不要因为旧有的观念束缚自己的发展,只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你会发现这个大学,乃至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精彩等待你们去发掘。不一定要多么优秀、杰出、出类拔萃,人生只要多彩,就不平庸。
Q9:最后,你认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能与辩论再次打交道吗?对离开校园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规划和预期?
A9:因为未来工作在南京,也有些辩论圈的朋友,以后免不了去各个高校和一些比赛当评委吧,也算是和辩论的最后一点联系。也是一种幸运,不至于在毕业之后就彻底地和辩论说拜拜了。
说实话我对未来不喜欢有太明确的规划,我喜欢前瞻可能性,但不做定论。我觉得在我们校队的小孩子看来,他们应该希望我好好工作多赚钱养活这个队伍供他们腐败聚餐吧,就暂且将这个作为我的工作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