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立志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山东大学来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学校举行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学校领导和教学机构负责人对全年的本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在以往本科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学团队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并对未来的本科教育工作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和规划。
作为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参赛选手,因为在学校组织的初赛和决赛中的表现获得了肯定,我最终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代表山东大学参加2019年的“超星杯”省赛。从最初参赛时的不太情愿,到决赛前由于要准备大量的文案和资料而几欲放弃,到最终站到领奖台上从樊校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鲜花和获奖证书,内心的感受极其复杂。因为在高校教师中长期流传着“教学无用论”之说,也有“教学是公家地,科研才是责任田”的说法。虽然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尽心尽力,但这些流言还是难免会困扰到我。然而,这一切说法注定将在今天从我的世界里烟消云散。
就在今天,我对本科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并不是因为从樊校长手里接过的证书和鲜花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而是因为参加会议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源于会议午餐时间与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李赛强老师的一次深刻交流。
由于身处青岛校区加之教学事务繁忙,之前错过了教促中心在中心校区举行的两次培训,李老师主动邀请我一起用餐,并建议在用餐时对我单独进行培训讲解。
其间,我坦率地向李老师表达了我的疑虑:“在山东大学搞教学到底有没有前途?”
李老师反问我:“你还记得会上作报告的孙康宁老师吗,你觉得孙教授有没有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你说的有前途?”
是的,我当然记得这位受人尊敬的数十年磨一剑的孙老师,他在会上传递的“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观点我深表认同,这一观点与我们教学团队正在全力建设实施的“崇新学堂”的 “在项目实践中学习提升”,将知识体系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程序性技能”的新工科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李赛强老师接着又问:“你有没有发现学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与以往有所不一样吗?”
这个问题确实问住了我,今年有幸参加了暑期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及山东省新工科建设论坛。会议广泛传达的本科教育精神、“以本为本”以及 “四个回归”的指导方针确实还记忆犹新。特别是最近各个学院和教学单位相继修订了“教师职称评定方案”,纷纷强化了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学校确实在加强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李老师接着表示,山大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会逐步加强,对本科教学的资源投入也会继续增加。教学与科研并重不会停留在口头或者纸面上。
在打消我的疑虑后,李老师开始了对我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教学与比赛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我真切的学习和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不仅仅要关注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加强师生互动,还要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李老师特别向我详细介绍了BOPPPS(Bridge 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的教学模式,这使我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误打误撞而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找到了理论依据。李老师还向我阐释了课程平台以及MOOC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使我明白课程平台和MOOC的建设绝不仅仅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线上的学习资源那么简单,它们的建设对解决中国教育资源的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导致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的差异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而这恰恰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困扰我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辅导伴随着我们的用餐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对于从青岛校区赶来开会的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份荣誉证书,而是在与李赛强老师交流过程中收获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对教学价值的认同。相信山东大学在今后更多的“孙康宁教授”和“李赛强教授”的努力下,“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会逐步变成现实,“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将成为每一名山大教师的担当,我将谨记“教师之道,以教为本;大学之道,以学为本”,愿意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