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30日下午,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睦(Mayke Wagner)教授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带来题为“裤子的发明——新疆史前服饰研究新进展”的学术讲座。本次报告由历史文化学院靳桂云教授主持。柏林自由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佟派(Pavel Tarasov)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王睦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团队对史前时期新疆吐鲁番地区驻金店遗址墓葬中出土假肢的考古学案例研究。在介绍假肢出土的考古学背景、碳十四测年数据后,她着重对假肢使用者以及假肢使用细节等问题作出了推测与解释。通过体质人类学及古病理学相关分析,她指出,墓主分别为50-65岁的老年男性和2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其中前者为假肢的使用者。通过对男性长者肋骨和肢骨的病理学观察,她得出,肺结核感染是导致其左膝后弯并固化的原因,因此他需要假肢来帮助行走。王睦教授通过照片、三维模拟视频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木质假肢的局部细节以及固定、使用方式。她提到,相较于年代最早的意大利卡普阿假肢,驻金店平民墓中出土的假肢虽然在美观及奢华程度上欠奉,却在技术设计、耐用程度和实用功能等方面上别具一格。她认为,此类将古病理学研究与考古学、民俗学背景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考古个案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潜力。佟派教授对驻金店遗址碳十四测年样品的选择、数据的校正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补充说明。
随后,王睦教授以吐鲁番地区洋海墓地出土的有裆裤子为例,与大家分享了近年来对新疆史前服饰研究的新进展:在洋海墓地M21和M157两座墓葬中,均发现有羊毛裤残件,碳十四年代为公元前十三——前十世纪,早于广为人知的斯基泰同类出土文物。由王睦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运用服装设计的相关方式方法对两条裤子的结构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裤子由三块独立的织片制成,其中两片近长方形,分别做成左右两个裤腿,长度从腰部直至脚踝;第三片做成裤裆,与左右裤腿缝合;三块织片所用织线与最后缝合时所用缝线在颜色和质地上一致,推测织工和制衣或为同一个人或为相互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同时,她通过生动的事例阐释了服饰会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并体现个体对社群归属的理论。基于此,她指出整条裤子裆部宽大、裤腿修身,看上去很像早期的马裤;墓中同时出土的马具和兵器,则可以证实新疆地区裤子的出现与骑马盛行、战争频繁以及大规模迁徙紧密相关。
在提问交流环节,王睦教授、佟派教授就碳十四测年的注意事项、驻金店出土木质假肢的优势及其安装使用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讲座最后,王睦教授勉励各位考古学子,对待考古学问题定要深入思考,发掘出土遗物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不断将学术视野放宽,以期在大的时空维度下寻找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考古学证据。
王睦(Mayke Wagner),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分别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和中国山东大学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以中亚和东亚考古见长,尤专中国考古和日本考古,研究范围涵盖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环境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中国考古数据库等方面。在中国工作多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科研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立青学术讲座教授、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等职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中德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架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已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遗址时空分布图》、《裤子的发明及其与骑马和游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对中亚东部吐鲁番出土公元前二千年晚期遗存的实例研究》等。王睦教授团队的假肢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