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5日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金民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 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钻天洞庭遍地徽——明清商帮与地域文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主持,学院刘玉峰教授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开始,范金民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商帮的来历和含义。他谈到,自司马迁在《史记》第129篇《货殖列传》为商人第一次立传开始,历朝历代在记载商人时以个人为描述对象,有名有姓。明中叶以后,对于商人的描述转变为以商人群体为对象,开始逐渐出现“商帮”这一概念。“商帮”之称出现于清末,但在实际商业活动中,有关行业和地域“帮”的说法至迟在乾隆年间就已出现。接着,范金民教授阐述了明清时期各地商帮形成的时代背景、活动范围及其经营商品。范金民教授认为,全国范围内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商运线路的延伸和范围的扩大、白银作为货币支付手段的提高、商品市场的繁盛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商帮形成地区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的国家经济外贸政策相结合,共同推动了商帮的发展。而各地商帮所经营的商品、从事的行业大多与其活动范围相对应,例如徽商以盐、茶、木、典四业为侧重点,晋商以票号闻名天下,福建、广东商人以沿海贸易和海外贸易出名,浙江宁波商人则以成衣、沙船、买办业、民信业为主要行业。
最后,范金民教授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了商帮的组织——会馆。他谈到,这种地域性商人集团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地域范围大小不拘,因经营地域远近、人数多少、势力大小、行业特色而定。会馆组织具有五大特色功能,即会馆是联络广大客籍人士强有力的纽带;是崇祀神祗的公共建筑;是商帮内部力行善举的社会组织;是客籍人士加强团结、自我保护、开拓商务的乡邦团体;是地方政府加强治安管理的重要辅助力量。同时,范金民教授指出,学术界在研究各地地域商帮的特色时,要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
在互动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范金民教授进行探讨,范金民教授作了详尽解答。陈尚胜教授作总结,他认为,范金民教授作为学界著名的明清史研究学者,其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了明清经济史知识,也提出了商人与国家、商人与宗教、商人与地域、商人与具体时代(包括全球化)、商人与社会流动、商人与文化传播等方面关系的有益启示。
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皖南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的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