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6日晚,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应邀做客第100讲“天人讲堂”,带来一场题为“华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义精神”的报告。
讲座伊始,黄裕生教授提出了近代以来如何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定位中国文化的问题。通过反思“四大文明古国”和雅思贝尔斯“轴心时代”这两种对于中国文化的定位,他从哲学维度提出“本原文化”的概念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对“绝对者”的觉悟与对普遍性原则的自觉、自任是一种文化成为本原性文化的标志性事件,在此意义上,华夏文化即属于一种“本原文化”。 他从人类所经受的各种考验谈起,提出要在世俗性之外,从人性中开发出额外的超越性力量。这种超越性跳出了直接性存在和在场性事物,是一种存在的超越或存在的跃动(沃格林语)。黄裕生教授特别指出,并不是所有民族、所有文化的跳跃程度都达到了本原文化的高度。接下来,黄裕生教授着重分析了什么是本原文化,以及本原文化的两个标志。黄裕生教授认为,本原文化是一种起源意识、内在时间意识的觉醒,本原问题就是起源问题。真正的本原,不可被定义,无法被言说,但逻辑上一定是“一”,它是超越于“一”和“多”的那个“一”。这个“一”具有绝对性,是本原文化的第一个标志。他认为一个民族只有觉悟到这个绝对的“一”,才算迈入本原文化。而本原文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对普遍性的觉悟,即从差异性、相对性的存在中,觉悟到背后存在的普遍性。黄裕生教授指出,人类存在于由各种差异所构成的等级体系中,本原文化就是跳出了这个等级体系,在人的差异性中看到普遍性。随后,黄裕生教授谈论了华夏文化的两个本原性标志。他指出,四个本原文化中,华夏文化始于商代。商人的“上帝”是个至上神,商人崇拜“上帝”但不祭祀“上帝”,因而“上帝”是一个不可“收买”的神,这就意味着“上帝”的绝对超越性,体现了商人对“上帝”绝对性的觉悟。到了周朝,“上帝”开始转换为“天”或“天帝”,这个“绝对者”逐渐成为普遍的“绝对者”。而孔子仁学的确立与仁爱法则的发现,则完成了对“绝对者”的信仰与对普遍性原则自觉之间的贯通,从而将华夏民族带上了担当普遍性原则的“世界史”之路。最后,黄裕生教授指出,本原文化民族之间的相遇是普遍性升级的必经之路,而华夏文化的出路就在于直面其它本原文化,并以开放、大胆的心态去消化、会通其它本原文化。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本期“天人讲堂”,并在报告结束后,就讲座内容的前后逻辑关联、对文化的宗教或哲学性界定标准以及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评论,黄裕生教授对此作了回应。现场听众围绕儒家传统典籍中的“上帝”概念、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等问题与黄裕生教授作了进一步交流与探讨。
“天人讲堂”于2007年9月23日举办第一期,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山东大学刘庚子弘道教育基金”赞助。历经十多年的坚守与努力,迄今已至百期,在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讲堂创立者、主持人傅有德教授在讲座开始前深情回顾了“天人讲堂”创办历史和发展历程,重申了讲堂的宗旨、精神和目标。在过去的11年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带来了多场精彩讲座,众多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讲座。傅有德教授谈到,黄裕生教授带来的这场讲座,是“天人讲堂”的百期“庆典大餐”。他表示,今后“天人讲堂”将继续秉持创立之初确立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使其传播的思想和智慧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黄裕生,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比较哲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上发表近百篇论文。出版有《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宗教与哲学的相遇》《站在未来的立场上》等专著。主编“纯粹哲学”丛书(已出版三十余种)。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作者:王强伟 杨洁 摄影:齐晓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思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