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骧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杜书瀛先生应邀来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师生们带来题为“文学回头看——漫议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主持,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部分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元骧教授认为,我国文艺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眼界大开,但成绩有限,原因是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瓶颈。在观念方面,王元骧教授从审美反映论谈起,认为反映不同于照相,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个问题还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王元骧教授强调主客体之间关系属于本体论问题,主客观之间关系则属于认识论问题。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了文学的价值问题,文学属于价值意识,包含情感、感觉、体验等,是一种感性形式。在作品创作中,作品的功能存在只有在读者接受之后,成为读者的心灵才能成为作品实在的功能。这些观点都由审美反映论的基点上发展而来,而这一观念还可以进一步的发展。王元骧教授认为观念离不开方法,二者是整体。在方法上,他提出文学研究的三种模式:规范型、描述型、反思型,认为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不能偏执一方,要有历史眼光,把文学研究当作一个历史过程,从整体着眼。
杜书瀛教授总结了文学理论建设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的经验,认为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理论,要在不断实践中完善理论;而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也需要“顶层设计”。杜书瀛教授强调,在做学问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心得和新得,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创新的理论追求,并援引陈寅恪的“四不讲”,告诫同学们在进行研究时,对于理论空白和存在质疑的问题,一定要讲明白;杜书瀛教授还提醒同学们,写文章要通人情,通人性,要把文章写的生动活泼,不要使人读来觉得面目可憎。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兼顾理论和作品的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两位教授一一予以回答。整场讲座气氛活跃,两位先生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师生们。
王元骧,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国文学组及中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高校理论战线》编委,中外文化及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迄今发表论著约180万字,曾16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其论著以人的活动的理论为出发点,把认识与实践、认识论与价值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文艺问题进行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的考察,在国内外理论界独树一帜。
杜书瀛,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艺理论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有《论李渔的戏剧美学》《论艺术特征》《论艺术典型》《文艺创作美学纲要》《文学原理——创作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