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6日,“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视域下的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及中国应对”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教授、山东大学政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曹现强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
刑占军教授认为,能源、粮食和水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探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曹现强教授提到,为了应对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这种协同不仅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协同,也包括国家、区域、甚至全球的协同,更包括能源、粮食、水三个纽带的协同。于宏源研究员从底线思维、全球化思维、理论思维三个角度,对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底线思维即是将能源、粮食、水等基本的安全问题纳入议题研究的范围;全球化思维即面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浪潮、民粹主义、现实主义回归等一系列的挑战,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探讨全球治理的有效方案;理论思维即在总结中国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关于国际问题研究的理论,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理论话语权。他表示,本次会议围绕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的研究和探讨即是进行跨界与跨学科的理论建设的有益尝试。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中的“地缘政治变革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新维度”“能源转型与纽带治理创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能源环境治理思考”“纽带治理新趋势与政策建议”四个议题展开了研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在回顾国际能源安全研究的三个传统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国际能源安全研究的新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沙景华教授指出了资源安全治理中存在的制度问题;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润教授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了能源-粮食-水纽带指数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介绍了经济学视角中的能源-粮食-水纽带关系;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金光教授分析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意义及其影响;山东大学政管理学院李昕蕾副教授从权力流散与联动治理互动的视角就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能源-水-粮食纽带安全进行了分析。与会的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沙景华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对本次会议作了全面总结。
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海南亚太观察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东盟(上合)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知名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三十余名资深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联合主办。本次会议旨在从地缘政治变革与区域非传统安全战略、全球治理创新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三位一体纽带安全以及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外交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构建全面融合,从而推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