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
很高兴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谈谈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什么初心?
就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继续向哪里前进?
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过去的9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使我们这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变为现实,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摆脱贫困,如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这一光辉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将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力量,中华民族将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因而,也就无法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无法实现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这一光辉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
今天,让我们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胜利,具体回顾一下“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刻领悟的问题。只有把这一点领会清楚了,我们才能在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中,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有句话说,逻辑是浓缩的历史,历史是展开了的逻辑。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展开社会主义的美好画卷,从历史回顾中发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不二选择性,从逻辑梳理中发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规律性,从社会主义本身的辉煌历程中印证社会主义的必然逻辑性,与大家一同,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是一条什么道路当今世界各国,大体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另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一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认为,公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公共所有,就其本质来说能保证用来为全体人民谋福利,如果是私有制,就必然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制度,但两者不同的地方,一个是从多数人的利益考虑,另一个是从维护有产者的利益出发。说到底,两个社会制度的最大区别,是核心价值不同:资本主义坚持私有制,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至上,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崇尚最终人类共同体的社会,主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对社会整体资源的分配、管理、整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得非常经典,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历史终将走向社会主义并进而达到共产主义,是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像中国一句古诗所描述的那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是,为追求这一美好理想,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甚至付出了血泪和牺牲。下边,我们一起梳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透视社会主义大趋势。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对社会主义的梦想、渴望和追求,并非开始于现代,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这300多年正是欧洲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广大劳动群众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来,但随即又陷入资本主义新的剥削方式中,为资本主义所奴役。资本主义活生生的残酷现实,无异于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打破了人们曾经对这个新社会的华美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原始积累,被描述为“羊吃人”的过程。举例来说,资本主义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激增,使羊毛价格暴涨,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物品,于是资产阶级扩大牧羊业,大规模圈地,用暴力把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流离失所。实际上,这是一个血腥的历史过程,是用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而沦为无产者,被迫接受资本家廉价雇佣剥削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要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日益强烈。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书中以游记的格式和体例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受《乌托邦》一书的吸引和影响,意大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于1602年写出了《太阳城》一书,进一步描绘了一个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其中,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他缩短工时,设立幼儿园和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1824年,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试验,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实行财产共有,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当然,在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中,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最终失败了,他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自己追求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以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应当说,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愿望。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说清楚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当时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不过,恰恰是这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表现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这些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提供了社会需要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从而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之后,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争,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主要发生了两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进程。
(1)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宣言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年,欧洲爆发了规模浩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积极投身革命,通过创办《新莱茵报》为无产阶级提供革命指导,恩格斯还直接参加了武装起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英国,总结革命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这场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各国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应运而生。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起义胜利后,巴黎人民立即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他们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新的国家机关———巴黎公社。但是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经验,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并保持胜利果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革命的武装;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无产阶级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工人运动进入低潮,第一国际不得不自行解散。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19世纪70-80年代,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无产阶级政党和团体在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并提出了重新走向联合的要求。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第二国际在组织和积聚革命力量,反对资本主义、军国主义,促进工人运动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2)十月革命胜利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结论。1915年,他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一,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实现了千百年来先进思想家和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第二,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第三,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社会主义在一国的实践
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就是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社会主义走向多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达到15个。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苏联模式有自己的弊端,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则因为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引发了经济社会危机。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缓和了经济社会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联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使中国道路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为世界社会主义增添了光辉。
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跟。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如此。一种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尚且要经过反复斗争,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要建设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全新的社会制度,可以想见,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能在曲折中发展。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说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购买力之间必须相协调,两大部类及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上述矛盾及其表现,必然随着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而不断加剧。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达到顶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会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浪费和社会混乱。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特别是二战以后,社会主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惊呼:“时间不是我们的朋友”。
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民内部尽管也有矛盾,但是,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各种错误与不足,在人民内部自己解决。当前,虽然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还暂时处于弱势,但社会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它作为具有无比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经过风雨磨炼,一定会更加巩固、发展和壮大。
二、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不能脱离人类历史的大趋势,更与其本身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当历史发展到18、19世纪,中国还在古老帝国兴衰更替的徘徊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历经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扩张。它们倚仗“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最终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将中国驱赶进入近代,使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继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又相继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不仅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掠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对内在变本加厉地盘剥压榨农民的同时,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基础,又极力阻挠新生力量的发展。另外,封建社会制度自身的腐败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于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毫无疑问,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
2.挽救中国的不同力量和道路的奋斗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农民的起义、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努力。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社会各阶级也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曲折前行。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这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在纵横十几年并给予封建统治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之后最终失败了。它的失败固然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结果,也是与农民小生产者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分不开的。由于生产方式的限制,农民阶级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他们难以摆脱封建思想意识的侵蚀和影响,难以提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当然不可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此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分成员,迫于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而力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科技,使国家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文化教育事业、新式海陆军等随之创办,洋务派希望通过这些近代化的尝试以维护封建统治,但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之败及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促使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两股政治力量同时登场。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设想破碎后,都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先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推行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结果,仅维持一百多天,就遭到保守派的扼杀而失败。而后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八国联军入侵,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声势越来越高涨,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和建国方案,并为实现这一政治理想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民主共和只剩下一块空招牌。
以上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虽然都冲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更新,但是,都不能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即便从西方拿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几次试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终也都失败了。
上述历史也以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是要把中国强行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他们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因此他们是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方面,尽管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积极,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产生的动因及其发展方式,也注定了它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萌芽、发展,但它的产生并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在外力的冲击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等,通过投资近代企业而转化为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在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的夹缝中辗转求生。由于经济上他们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政治上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当然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二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如上述所言,辛亥革命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国家的出路。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因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而陷入苦闷、彷徨之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一种崭新的理论与制度选择。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这无疑让苦苦寻求救国良方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那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这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探寻出路的目光从效法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效法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除了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也对社会主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此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就体现了俄国经验对其思想变化的影响。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思想交锋,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明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走革命道路;认为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情况来看,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通过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等理论,对无政府主义观点进行批驳,从而把一批受无政府主义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
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渐抛弃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主张,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并不是作单纯的学理探讨,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其作为自己变革社会的行动指南,他们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革命实践,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和群众斗争。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此后,它也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中国最富有革命性、最富有组织性的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在中国资产阶级队伍成长的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五四”运动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他们积极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不断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于是,1921年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诚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要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尽管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缺乏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之理论上的不成熟,在革命实践中犯过一些错误,走过一些弯路,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和井冈山斗争后,我们党提出了“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建国的热切愿望悍然发动内战。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也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可以说,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也得到了知识分子和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国民党政权最终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同时,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并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也走不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顺应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所以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庄严选择,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1.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地位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牢固确立国家地位,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从1949到1956年的7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期,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土地改革方面,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在国家统一方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除台湾之外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民族尊严方面,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恢复;在经济建设方面,1953年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阔步前进,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仪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在政治发展方面,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真正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些方面成就的取得,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必须首先拥有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以及财产保障,核心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从国内形势发展看,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因素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我们党面临着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和解决社会矛盾两大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迫切要求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国际形势变化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旧的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崩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和文化围剿等多种反动政策,还利用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公然叫嚣挑衅。同时,国内反动势力活动猖獗,与国际反动势力沆瀣一气,使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根基不稳,甚至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这样一种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国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拥有与反动势力可以相抗衡并最终战胜它们的财富支撑?这不单是经济上的考验,更是政治上的挑战。因此,最根本、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使我们能够拥有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以及财产保障。特别是在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或公有或私有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中,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从1953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包括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通过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3.探索中的严重挫折
1957到1976年间,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两次大的曲折。
一次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斗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经济建设的信心。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在没有认真研究和试点的情况下,1958年,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最严重的是浮夸风的兴起,在“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河南一个县声称小麦亩产7320斤,湖北的一个县声称早稻田亩产36856斤,广西的一个县声称中稻亩产130434斤等等,浮夸现象不胜枚举。同年8月,中央做出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只经过几个月时间,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个人民公社,主要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这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损害了广大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归结起来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在1962到1965年间,中央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上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国民经济开始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的,是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支配下,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做出严重的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此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来揭发上层阴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了国家的全面内乱,掀起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狂潮,许多地方发生大规模武斗,局面几乎失控;发生了把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大冤案,以及不胜枚举的冤假错案,想把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干部打倒;另外,还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事件,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篡夺最高权力,几乎造成了党和国家一场大分裂。同时,还发生了江青等“四人帮”的“组阁”图谋,企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使全国陷入混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迫害,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到摧残,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严重灾害的内乱。
4.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时期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为标志,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从1978到2007年的30年,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0亿美元提高到2.1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3600多亿元增长到26.8万多亿元,年均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0元增加到13000多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多元增加到4100多元,实际增长6.3倍,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航、通邮、通商)迈出历史性步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出新的前景。
与此同时,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事业、国防和军队建设、全方位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经过这30年的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这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华夏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
5.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道路上阔步前
进在改革开放30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继续大踏步向前迈进。
到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和稳定之锚。2016年,6.7%的经济增长,新增的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元,折合75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在全世界排名第17位国家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我国1994年的全年经济总量。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家影响力令世界瞩目。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大都保持在两位数,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经济发展奇迹,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达到。按照这个速度再往下发展,中国超过美国是指日可待的。现在世界银行有人做了计算,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GDP的话,我们可能在十年之后,就会超过美国。那时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22.48万亿美元,而美国在同一个年份,GDP总量是22.18万亿美元。1871年美国的GDP第一次超过英国以来,140多年,美国一直是世界的第一号经济强国。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中美之间关系的历史我想也要改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讲,中国不但是经济大国,而且是经济强国。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发展目标。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历史已经明确昭示我们,只要走中国道路,只要弘扬中国精神,只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能实现。
四、中国模式给世界提供了哪些启示
归结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以来的90多年间,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三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造了“中国奇迹”。
“中国奇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被称为“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发展模式的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和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国务院顾问、霍普金斯大学的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著书立说,鼓吹“历史终结论”。在福山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彻底终结,历史的发展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一种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结构平衡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力地证明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个伪命题。2009年1月,福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不是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继陷入严重的困境。中国在这次危机中虽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由于及时采取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宗旨,坚持决不乘人之危和决不损人利己的两大原则,在危机面前与世界各国、地区通力合作,共渡难关,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的表现,以及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一事实,使许多人认为美国发展模式已衰落,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兴起。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国家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是,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既稳住了自己的阵脚,也稳住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停滞,也没有倒退,反而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学者阿·雅可夫列夫认为:“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在目前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因其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2010年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为国际社会津津乐道,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止这些:中国崛起标志着西方国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与此同时,中国崛起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包括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崛起,而且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远大于美国崛起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彼得·哈尔彻认为,中国模式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现在受到考验的不是北京的体制,而是西方的体制;对于西方模式而言,中国模式成为了强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种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国家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的种种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见绌。
启示之二:发展理念的进步性
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期望。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最早认识到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有西方学者评价这是对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此后,中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媒体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中国将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平,“一边倒”式的发展经济将转向重视民生和民权,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的协调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引发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热烈讨论。美国学者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认为:“中国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梦,但美国梦一直以来都建立在以剥削与霸权为特征的政策与实践之上,这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环境上都是无法持久的。当今世界确实需要某些思维范式的转换,或者更进一步说,需要对政治经济改革从认识上进行裂变式更新,而中国也许是促进和领导此类变革的最佳候选者。”概括起来讲,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价值,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仍将在现有模式的老路上徘徊。而中国梦的核心是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将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与以往世界强国崛起的路径不同,中国没有而且也不会走传统大国崛起的老路。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邓小平同志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判断,多次向世界表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也不称霸,即使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基本途径,不搞强权外交,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为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看来,“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其转向建设性对话,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事实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
启示之三:发展道路的示范性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掠夺,历史上的共同遭遇使得实现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和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或者正在解决着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追求文明进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板,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真切地看到了独立自主地依靠自身的力量也能成为一个强国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向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印度前总理辛格说过,中国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经济开放使中国深深受益,也使印度深深受益。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中东国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声音在这里备受尊重。”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
启示之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才保障了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实而有力。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于2011年在接受中国《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便是西方世界喜欢讨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原因。西方一向期望按他们的模式来塑造发展中国家,现在多少觉得,可能确实存在中国道路这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但在讨论中,不少人对中国道路有误解、有怀疑。有的发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的“捧杀”中国而导致“威胁论”,有的“棒杀”中国而喊出“崩溃论”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亮明态度,坚定自信,同时还要保持定力,认认真真地去解决原有的问题和势必会继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再大的难题也不动摇意志,改弦易辙。要说大局,这就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这一概念,早在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就曾提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方案”最早提出主要是运用在外交领域,表达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使命担当,传递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的意愿。而以“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的提法尚为首次,该提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凝练和升华。
同学们,当我今天的交流发言快要结束时,我想强调一下理想信念的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讲,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没有和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概括起来讲,理想信念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我们党拥有8800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国家执政60多年,到底是什么使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到今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是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党、执着坚持社会主义这一理想信念!作为国家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你们年轻一代学生,能否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能否矢志不渝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请大家要时刻铭记心中。
同学们!我想再强调地讲,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请同学们一定要牢记我们国家近现代的历史和经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
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