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师者 > 正文

王俊菊:人淡如菊,撒播师者滋养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专访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8日 15:18 点击次数:

1987年,大学刚刚毕业的王俊菊站上讲台,转身之间,由一名坐在台下听讲的学生变成了讲台上每每需要仰望的老师。三十多年里,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人来人往、花开花落,而她因为一份热爱,在这里扎根成长,一次次作出抉择,经受历练,也稳稳收获着自己在人生、事业上的累累硕果。

日前,王俊菊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虽斩获殊荣,但她并未感到轻松,反而更认清了一直坚持的信条:“我的人生路径很清晰,就是做个好老师。”

教师是我最理想的工作,没有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教师是我最理想的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对王俊菊教授而言,从教并不是起源于强烈的兴趣,更多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她见证和陪伴着一茬茬学生成长,对教师这一身份的感情也越来越浓。

今年是王俊菊教授从教31周年。这一学期,她一如既往地承担各个层级的课程,一门本科生、两门硕士生以及一门博士生的课,平均算下来,一周要上8到10节课,教学任务不算轻松。但当她谈及学院的学生,话语中的欣慰和满足总是很轻松就荡漾开来。“我们的学生学风特别好,学习动机纯正,驱动力强,老师布置的任务越多,他们反而越高兴。”外语学院采用小班化授课方式,师生之间相处更为直接,也更为融洽,老师会对教学投入更多心血,学生也能得到更多指导。她打着比方说起这种授课方式的好处,“一个班十几二十几个人,老师带学生就好像老母鸡带小鸡到处玩儿,一下雨,赶紧张开翅膀,护着他们……”

2014年,王俊菊教授当选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并在表彰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感受。当年的那些感悟,放到今天依旧是她想说的:“自从踏上讲台,我的学生从我的同辈变成我的小辈再到晚辈,我自己也从青年变成了中年再到准老年,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再到慈祥的转变,从一名教学新手,变成熟练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整个过程,感谢学生给了我成长、提高的机会,感谢学生让我体会到身为教师的自豪和骄傲,感谢学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内涵和美好。”

专家型教师,是王俊菊教授对自己目前的定位,也是她多年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结果。期间,她经历了从懂教学,到懂为什么而教的转变,不仅懂实践更懂理论,并且能熟练地用理论指导实践。“我感觉自己还是有当老师的天赋的”,立足于这些年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绩,王俊菊教授很开心地给自己下了这个判断。在她看来,学生是世界上最积极向上、最阳光的群体,“与学生相处,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滋养。”

润物无声,终会有“人在丛中笑”的美好

初为人师的时候,王俊菊遵循着朴素的教学原则——“我的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学生”。虽没有太多授课经验和技巧,但她对学生投入了足够多的热情,全身心地教学,努力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如今,褪去曾经的青涩和稚嫩,王俊菊教授对人才培养的话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不一样。本科生以表扬为主,硕士生以鼓励为主,博士生以鞭策为主……”虽然教学侧重不同,但在她看来,重视对人的培养是各个阶段、各类群体所共通的。“我们不仅要教学,更要育人。”

王俊菊教授在批改学生作业

本科教学是王俊菊教授非常看重的一大阵地。她深深爱着这批“90后”的孩子,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包容与耐心。在她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鼓励学生犯“错”,希望他们能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她也像妈妈一样期待自己的“孩子们”快快长大,希望他们经过四年的大学洗礼,能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教学中,她用自己丰富的学术经历和广博的知识积淀影响着一批批学生。这学期,2015级英语专业商务方向本科生唐祥辉终于有机会选到了王俊菊教授的《英语应用文写作》。她说:“王老师的课程设置很好,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应用和日常生活。我们都非常珍惜这门课。”她从课堂上感受到了老师无形的影响力,每每上完课,总会折服于老师所处学术圈子的魅力,“也会希望自己成为王老师那样的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优秀的成绩。”

王俊菊教授不仅悉心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更以身示范,引导学生们不仅有高智商,更要进行情商、逆商的培养。不管工作再忙、压力再大,她向学生展示的总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一面。比如,结合自身经历,她为学生梳理了困难的三种类型及应对策略,“第一类是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样的一定不能放过;第二类是自己解决不了但可以通过寻求别人帮助解决的,这些要完成至少80%;第三类是再怎么努力也做不了的,一定要尝试一下,之后泰然处之。”类似的“心灵鸡汤”“人生语录”,是王俊菊教授常有的课堂“福利”,课前热身会讲,课中学生听课听累了也会讲,她希望通过这些“自选动作”,让学生们多汲取些正能量。

王俊菊教授认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大学的根本使命,教师就应该把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四个层面的要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这才是成功的“人+才”。“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文火慢烤。”但是,她相信,“润物于无声之中,终会有‘人在丛中笑’的美好。”

成功,往往意味着关键时刻“逼自己一把”

王俊菊教授常对博士生说:“做学问要专注,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这不是一句空话,至少在她自己的科研之路上,就曾一次次面临成长的关键时刻,而她每次都选择“逼自己一把”。

1999年,王俊菊赴英国雷丁大学语言学系做访问学者,这段为期一年的访学经历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受限于访问学者的身份,起初她只被允许旁听两门课,一周总共才四个小时。这对于求知若渴的她来说,远远不够。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打工兼职,而是争取一切机会到处“蹭课”。最终,她成功“蹭”到了12门课,同时也因为听课认真、学习勤奋、经常“蹭课”而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并主动担任她的指导老师。后来才知道,这位教授就是英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学者Guy Cook,也是对她影响非常大的一位学者。

王俊菊在英国雷丁大学做访问学者

在王俊菊教授眼中,Guy Cook教授是绝对的“拼命三郎”。对方曾提起,他有好几次在一楼的书房做完研究,打算回二楼的卧室休息,结果累得直接坐在楼梯上就睡着了……王俊菊教授由此感慨:“连这样世界级的学者都这么勤奋,我们要想成功,又怎么能不付出、不努力?”

经历了在英国的学习历练,2001年,王俊菊迎来了自己学术研究道路上最为重要的博士三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她选择并经受了一场更严酷的磨练。“在香港三年,真正是苦读书的三年,我的‘坐功’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那段日子忙到什么程度?她说:“香港有那么多明星演唱会,我一场没看过;有那么多电影院,一次没去过;著名的沙田赛马场离学校半小时步行的距离,一场没看过;每天的状态就是看书、学习、看书、学习。记忆中,晚上一点之前从来没睡过……”

有时候,王俊菊是一个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比如读博。2001年8月1日,她飞往香港开始读博,2004年7月31日,她飞回济南。前后刚好完整的三年,顺利拿下博士学位,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天都不多待!”这样的决绝,是以强悍的实力为根基的。她当年的博士论文获评A+,这是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十多年没有过的好成绩。

2004年,王俊菊从香港中文大学顺利博士毕业

外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的林殿芳老师是王俊菊教授2015级的博士生,谈起自己的导师兼同事,他表示最敬佩的是她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他看来,王俊菊教授是一个目标明确、行动力特别强的人,有想法会立刻着手实施,并且拼尽全力去争取。他说:“王老师对我影响特别大,促使我逐渐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我对王老师,是欣赏,更是学习。”

2016年入职外语学院的张聪老师曾是王俊菊教授的本科生、硕士生。在她看来,单纯通过最终取得的成绩很难切实感受王俊菊教授有多努力,只有当接触到她的具体行动后,才能有这样的感知——“恩,王老师有今天的成就,是实至名归的。”硕士从山大毕业后,张聪赴美国普渡大学读博,期间因为怀孕、生宝宝一度无法按期完成学业,是老师的鼓励让她坚持了下来。她说:“老师都这么拼,我们做学生的要更努力才行,要尽量向她看齐。”

王俊菊教授曾说:“一个人的发展是分阶段曲折上升的,是一个从无知到少知再到多知的过程,最后才慢慢有了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意味着要付出努力。”她自己的学术道路正是这样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经历了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艰难转变,而这些都是不断努力、不断拼搏的结果。

科研,确立山大二语写作的国内领先地位

王俊菊教授对学院年轻老师一直有个期待,那就是要成为“教学科研双优型老师”,这是她结合自身经历凝练的经验之谈。教学之余,她积极开展外语教学、二语写作、教师发展和语言测试等领域的研究,力图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近年来,她主持或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60多篇,数篇论文被SSCI期刊《国际二语写作学刊》重点推介。

二语写作,是王俊菊教授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也是她多年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从香港学成归来后,她就开始着手组建写作团队,开展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使其成为山东大学外语学科重要的增长点。她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合作编写《大学英文写作》教材,与美国普渡大学写作中心开展合作,出席国际二语写作研讨会,承办第八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领衔创立学会会刊《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此外,她还作为特邀主编为《山东外语教学》《中国应用语言学》主持“二语写作研究”专栏,成立山东大学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心,巩固了山东大学在国内二语写作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王俊菊教授在一次全国级大赛上担任评委

2013年,素有二语写作界“世界杯”之称的国际二语写作研讨会在山大举行,这是该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山东大学团队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和多项分组发言。王俊菊教授评价说:“这次会议全面展现了山东大学在二语写作研究领域的实力,使我们向国际学术前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年,王俊菊教授获聘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生导师;同年,作为国内唯一受邀团队,山大团队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二语写作研讨会并作特邀专题发言。2015年,王俊菊教授与多伦多大学合作开展写作研究,与安特卫普大学合作研发键盘跟踪技术用于写作研究,“这标志着我国二语写作教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王俊菊教授对研究工作有着一如教学那般的投入与热情。目前,她正带领团队开展一项有关二语写作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此外与上海外教社合作研发的一套新国标英语专业系列教材也占用了她大量时间,耗费了很多心血。不过对于这样的付出,她乐在其中,“我更看重这个过程带来的山大以及外语学院影响力的提升,这些年,山大的名声也逐渐打出去了。”

谈起未来,王俊菊教授说:“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山大在二语写作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再就是要把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在外语学院,写作教学已经全面铺开,写作授课从原有的三个学期发展为持续七个学期,“写作课不断线”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实践效果”让她很是欣喜和自豪。

一个“生产大队长”对学院发展的坚守和承诺

王俊菊教授现在同时担任外语学院院长,但她对自己院长的身份看得很淡,“我就是‘生产大队长’,每天早晨起来吹哨喊大家上工,要带头锄地,锄得要快、要好,还要回头帮帮那些锄得慢的。”

在各大高校,青年教师因为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多重压力而备受关注,王俊菊教授也关注到这一现象。她觉得自己不仅仅要当学生的老师,更要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学术环境,引领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她曾经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两线”发展的理论,“首先是底线——教学,这个做不好就不能叫老师了;另一个是生命线——学术,教师同时肩负着科学研究的责任,这个决定了你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她的带动下,外语学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专项经费,全额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制定政策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划拨专款资助学术专著出版。在学院的支持和激励下,青年教师实现了学院科研高水平国际论文零的突破,近年获得50余项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和奖励,目前已经在二语写作、神经语言学等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创造了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她说:“青年教师正处在人生的爬坡阶段,不能懈怠,要鼓足干劲儿向前奔。”

王俊菊教授在案前工作

王俊菊教授多年倾心实施的,还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经过一番探索与建设,外语学院的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英语专业、朝鲜语专业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日语专业、翻译专业、俄语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英语专业和俄语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她领衔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英语+国际政治人才培养模式”被列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获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在去年教育部开展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山东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评A-,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一起排名前10%。谈起学院的未来,王俊菊教授说:“还是要做好铺路石,推动学院稳步向前发展。”


王俊菊教授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靠的是自身实力,更是对她多年坚守教师职业的回报。多年的努力与付出,为王俊菊教授赢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除获聘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生导师外,还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并曾带领学院女教师团队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省教育系统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一项又一项荣誉,是她在教学科研中努力工作的证明,也是对一名优秀教育者辛勤付出的认可。

如今的王俊菊教授,处事风格依旧像她最喜欢的雏菊,“淡雅,不张扬,但有实力。”她积极,内敛,活得认真,自有一股子韧劲儿和拼劲儿,于岁月静好中慢慢绽放自我。在为人师的道路上,她砥砺前行,不断撒播自己爱的滋养,散发着一名师者的光与热。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刘婷婷 李皖宁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寄诚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