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文艺的女孩子,喜欢弹古筝化解科研压力,喜欢看古文陶冶情操。她又是个有梦想的科研工作者,天天宅在实验室,执着求学,同一专业本硕博读了12年,并打算继续深造。
她就是口腔医学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孙静。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揽获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齐鲁医学院研究生银丰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研究生。
一个从小时候梦想开始的故事
孙静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追求,源于小时候对牙科医生的崇拜。
小时候的孙静牙齿不好,常常去牙科接受治疗。当时的她对牙科大夫充满了畏惧,但同时也觉得,“牙医可以帮患者减轻痛苦,非常神奇,是个很高大上的职业。”成为一名牙科医生,这个念头就像一粒种子,从小时候便悄悄生根发芽了。
经过高考,孙静如愿以偿进入滨州医学院,就读于口腔医学专业。由于对梦想的坚持和不服输的精神,即使学习压力很大,她也只留给自己勇往直前这一条路。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牙科医生,单纯五年本科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山东大学作为省内大学的翘楚,口腔专业完善的学科建设和基础设置深深吸引着她。为了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她考到了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继续深造。经过本硕8年的专业学习,孙静对校园外面的医生生活充满了幻想。硕士毕业后,她考入青岛市口腔医院工作,算是实现了自己牙科医生的梦想。
不过两年后,她又开始了新的考虑,“如果继续工作的话,最后只能单纯做个技术熟练的大夫”,然而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小时候简单的牙科大夫的梦想,已经不能满足孙静的需求。这个时候的她,经历了一段时间对口腔专业的学习和探索,同时接受了周围导师、同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自己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于是,从医院到学校,孙静选择了重新回归,回到山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孙静将留在山大口腔医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后,开展骨代谢方向的研究,主要针对糖尿病正畸牙齿开展治疗。一方面在医院做医生,另一方面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医教研全面、多维发展,这是她希望达到的新高度。
口腔求学12年,不断向“高精尖”发展
进入大学不久的孙静发现,自己起初的选择有些“无知者无畏”的味道,因为专业难度远远超出她的预期。她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牙科医生是很难的一件事。“从一个山头看另一个山头觉得很近,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这条路很漫长、很艰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他们的专业课程要在一年之内学完,每学期有五六科考试,有些课程的教材一本能有两横指那么厚。当时的孙静,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了在学习、复习上,白天上课学习新知识,晚上再上晚自习,复习白天所学的功课。
在孙静看来,本科的学习只是规范化培养,“可能你什么都会点儿,但什么都不精通”,她需要通过继续深造让自己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所以大五的时候,她决定考研。一边是忙碌的临床实践,一边是沉重的考研压力,面对十几本厚厚的专业课本和一室难求的考研环境,她每天五点多起床,“带着毛巾被、暖水袋早早去占位置,跟上满发条的钟表一样,每天都高效运转。”
经过前期半年的准备和后期两个多月的冲刺,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如愿以偿来到山大,开始了新一轮的科研生活。
2014年9月,孙静再次来到山大口腔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和牙相爱相杀。读博第二年,她申请到了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牙学院交流访问1个月的机会。由于语言不通,她出门都随身带个小本子,遇到专业问题时就画一画。抱着探索学习的初心而来,任何困难都不再困难。
“日本研究生要求没有国内严格,甚至不是必须发表文章,临床和科研的选择完全凭兴趣,但学生对科研的认真态度带给我很强的震撼。”身边有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研究生,一起做研究的经历至今都让孙静印象深刻。“在给染片子配试剂时,试剂要求达到的标准是5.0,不过在4.9到5.2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值都是符合要求的。那个小姑娘不断加酸、加碱,一定要使它达到5.0。”一件很小的事情,体现的却是对科研的严谨负责。如今,孙静还常常想起那位同学,并暗暗告诉自己,科研工作中要更加严谨。
在临床实践中,她曾经见过一个病人,年纪轻轻患了牙周疾病,几乎全口牙齿掉光而且没有办法根治,严重影响了她的咀嚼功能。这让孙静感到难过又惋惜。“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还是不能解决所有难题,我们需要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她也立志,要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解决这种难题。
在山大,孙静度过了三年硕士、四年博士的生活。从最开始对专业的憧憬到后来的深入学习,她说:“只有在每个阶段都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雾里看花到切实了解,孙静逐渐认识到医学的真谛——救死扶伤,以及将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牙科大夫。口腔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孙静看来,“只有不断探索和学习,才有机会站在学科前沿。”在深度上向高精尖发展,在广度上拓展专业领域,这是她不断奋斗的方向。
科研,全年无休,有事请假
在科研这条路上,孙静像大多数人一样,没少经历挫折。
细胞一直养不活、养了很久的老鼠突然死掉……这些都是科研中的难题。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博士毕业课题研究中关于重要蛋白的检测。提取蛋白时需要进行蛋白电泳,不断“跑”蛋白,“跑”了将近一个月依旧没有成功,调整各种条件后依旧“跑”不出来。
那个阶段的孙静处于几乎崩溃的边缘。最后,她尝试换了另一个品牌的试剂,突然就可以了。她推测,这是因为有的试剂对某些特定因子不太擅长。也是从这个问题开始,她意识到,“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前期工作一定要细致。”
在科研中,博士生导师李敏启教授带给孙静很大影响。“他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和刻苦扎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我”。早上8点必到实验室,晚上晚自习,保证每天科研时间在12小时以上,这是导师对她的要求,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孙静先后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的文章有7篇。由于对论文写作流程不熟悉,她的第一篇SCI论文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做实验、半年的时间写文章。现在,随着不断熟悉流程、阅读文献、积累专业词汇、跟踪专业前沿,做小型实验只需要3到4个月,2到3周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写作。
在孙静看来,兴趣和效率是她在科研中不断取得成绩最重要的原因。“有兴趣的话才会想做某件事情,并想着把它做好。”作为一个科研人,在保证科研时间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在有限的事情内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是孙静一直主张并坚持做的。曾经,她同时参与3个课题。高压之下,她却很坐得住,忙完一件事情再做另一件事情,所有事情都有条不紊。每天忙碌但充实,孙静的科研生活,全年无休、有事请假。她说:“忙于科研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圈子比较小,不过也不会被外界的事情所诱惑。”
“有志者事竟成”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孙静最喜欢的两句话。在自己的科研经历中,她也用自己的实践和成绩,不断对这两句话作着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