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优秀党员 > 正文

张恒旭:一名大学教师的心语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1日 09:43 点击次数:

  [本站讯]张恒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技术山东省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模拟等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教育部、国家电网公司等各科技项目三十余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行业奖励5项;2016年获评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近日,记者采访了刚为山东大学电气学院学生夏令营活动做完培训的张恒旭。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短短一小时内,张恒旭六次被打断,处理学院科研中的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据介绍,接受完采访,他还要马不停蹄地赶赴武汉参加会议,随后还要去北京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的答辩。张恒旭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繁忙、惜时的人。但是无论多繁忙,他内心始终坚守着一个目标,就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梦想”就是做一名大学教师

  一个人如果缺乏目标,就像浮萍一样缺乏前进的方向,但是一旦有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张恒旭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小时候的张恒旭虽然有些贪玩,但是家长对他的宽容态度,没有让他对学习产生厌烦,反而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在全乡、全县名列前茅。1994年,19岁的张恒旭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大学失利,被山东理工大学(原山东工程学院)录取。刚进大学,他就确定了将来要考研的目标。这个目标引领着他在读完大学本科后,继续到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期间,张恒旭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教授。他是薛禹胜院士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薛禹胜院士淡泊名利,珍惜时间,对待学术问题非常认真,思维敏捷而且周密严谨,与学术无关的应酬他一般都是拒绝的。张恒旭说:“薛禹胜院士是对我学术生涯影响非常大的老师。先生的治学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名与利的取舍,以及学术习惯的养成等都对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读书期间,我在薛禹胜院士身边工作了两年半,切实感受到学问大家的风范,每晚都和薛禹胜院士一起工作到深夜。”张恒旭对电力系统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学术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这期间建立起来的。
  2000年,张恒旭硕士毕业时,整个IT行业处在鼎盛时期。当时华为来山东工业大学招聘,无论什么专业,只要是硕士毕业,就会获得年薪15-18万元的工作,待遇非常好。同级同学转入IT行业的不在少数,但张恒旭没有去。因为他的愿望是留校继续读博,将来做一名高校教师。
  2003年年底,张恒旭博士毕业时,导师极力挽留他在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当时的情况是,如果留在研究院工作可以拿到20-30万元的年薪,而回到山东大学做教师当时只能拿到3-4万元,年薪差距巨大。张恒旭坚定地回校工作,源于他有做教师的“梦想”。从小就懵懵懂懂地有这种意识,大学期间渐渐明确了,他的梦想和初心就是做一名教师。
  毕业留校后,张恒旭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一开始就是协助时任副院长刘玉田工作。刘玉田可以说是张恒旭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贵人”,是张恒旭心中的“第二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刘玉田给了张恒旭很多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上,刘玉田叮嘱张恒旭:“上课时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课程没有准备好就仓促地去讲,一旦在学生中留下坏的口碑就很难改变了。”所以一直到现在,给本科生上的每一门课,张恒旭都会认认真真地备课,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在科研上,刘玉田教导张恒旭将国家重大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结合好,并在攻坚克难中磨练自己。

“看书学习”“做科研”是非常有意义、非常快乐的事情

  在张恒旭的记忆中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初一下学期,学校表彰先进。在学习好的同学上台领奖时,班主任对他说:“有本事你也上台领奖啊。”这一语点醒了张恒旭。张恒旭从初二开始认真学习,每年几乎都是全乡第一名,并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高中一年级时考试成绩也是全县第一名。在高中三年80%的全县通考中,张恒旭的总分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自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张恒旭开始喜欢学习,并一直把学习当作“非常有趣”的事情来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书学习”。工作后,他认为,如果能抛开其他杂事,静下心来看书、做学问,给学生上课,带研究生做实验,与他们讨论科研问题是非常有意义、非常快乐的事情。他说:“做教师是我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如果重新选择,我仍选择做教师。做教师,看着学生们不断成长,会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快乐。”
  作为学院的副院长,张恒旭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考虑学院的发展问题。他做事情很投入、很认真。比如,为学院进入电气科学名人殿堂的邵洪泮老先生写人物传记,整理资料、查阅图书、写材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学院申请实验室等繁杂的事情,也要花费不少心思和时间。有人说,这些都是和你绩效工作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嘛。但是做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张恒旭想到的不是自己。他一直把单位利益、组织需要放在首位。他认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多的为单位多做工作,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只要是对单位发展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全心全力地去做好。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比如,研究生入校后,教师要从科学思维、实验方法、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从事教师工作多年,张恒旭认识到在高校培养人是第一位的,科研是第二位的,育人和科研是相互支撑的。张恒旭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好,是学院最受欢迎的导师之一。张恒旭的学生、2012级博士研究生陈立征说:“张老师在学习上是‘严师’。他让我们不要太功利,眼光要长远,要扎实学习,努力做事,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他像‘慈父’,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还经常与我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提起做科研,张恒旭说:“做科研我付出时间很多,每晚都会在办公室工作到11点,但丝毫没有觉得辛苦,反到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认为,做事情取得多大成就不一定是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选择你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能真正享受到过程的快乐,人生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他的各种荣誉和名利,多一点少一点并不是那么重要。”张恒旭讲,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徐秀莲的支持是自己做好工作的重要动力源泉。

要明白你到底是为谁在做工作,而不是你在工作中会得到什么

  谈到对党的认识,张恒旭说:“我入党比较早,大学二年级就入党了。因为我大学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从大一开始,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大学一入学,我就参加党的知识宣传活动,成为党员以后也一直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上起到标杆作用。我考研时入学成绩是电气学院年级第一名,四六级考试也都是年级第一。因此,我常被请去为学弟学妹作报告,介绍学习经验。”
  对于政治学习,张恒旭除了平时参加教研室周四的理论学习以及抽时间自学外,还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传记的中英文两个版本,并抽时间仔细研读。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很有高度,有哲理性,很接地气,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做事情的方法论。”张恒旭认为,政治学习和教学科研是互相联系的。政治学习可以科研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科研项目的选题要响应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在同事的眼中,张恒旭是一名有大局观的好老师。他的同事王晓龙说:“张恒旭副院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局意识强,对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的思路非常新颖,做事执着、认真。作为学院泰山学者团队的骨干成员,他在教学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是青年教师的楷模。作为党员和学院的党委委员,他政治意识特别强,在给学生讲课过程中,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把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寓于课堂之中。作为博导,他不仅指导学生学业,还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张恒旭把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寓于教学、科研过程中。他的学生、2014级硕士研究生傅涛说:“张老师对我们的管理非常人性化,常常因材施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在实验室例会上,他不只局限于科研项目,还会给我们补一些政治理论课,让我们加强党性修养,还与我们交流一些自己的看法。”他的学生、2015级硕士研究生王日照说:“张老师人好,气质佳,学术严谨,教育有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期间,他会及时与我们进行座谈,交流思想,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培养我们做事要有大格局。”
  关于理想信念,张恒旭身上有的是满满的正能量。问他出国后为何还要回国工作?他说:“2005-2006年我在美国做博士后,是学院第一个由对方全额资助的公派出国人员。当时我在国外的感受是,国外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科研设施确实比国内好很多,但就是没有归属感。做得贡献越大,就越在思考我在为谁工作?我在出国之前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但是到那里之后,就觉得内心还是想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作贡献。所以合作结束后我就迫不急待地回国了。”张恒旭觉得回国后,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再苦再累,内心都有一种归属感。他想的是,“我到底是为谁在做工作,而不是在工作中会得到什么。”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对于科研获奖的感触,张恒旭说:“我们近期多家单位合作获得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实我个人不太看重这些奖项,但是为了集体,为了单位,只要组织和单位需要,我就一定去把工作做好。” 对于工作和科研的感悟,张恒旭不忘薛禹胜院士教诲,总结了一句话:不忘初心,保持好奇,珍惜时间,不畏艰难,享受过程,继续前进。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电气学院    作者:文/王莉莉 图/陈立征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旷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