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全面启动2025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围绕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创新构建“一新、两点、四融、三走、五青春”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将有18550名学生、2168支队伍开展组团实践,实践范围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近4万人次开展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岗位见习、海外研学等实践活动。
把握“全”统筹和“多”拓展,“小切口”凝聚“大合力”。学校建立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组织部、统战部、学工部、保卫部、本科生院、国际部、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山东办、校史办等共同参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生动格局。压实基层团组织责任,推动各单位进一步优化社会实践保障、教师奖励评价机制,启动仪式、安全培训全覆盖,有效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学校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社会服务、素质提升深度融合,构建“课堂融通、校地融汇、产教融合、师生融乐”的实践育人新范式,将“大思政”社会实践纳入第一课程,科学设计一、二课堂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持续转化,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青年成长为需求导向,结合地域、产业和行业特色,充分发挥校地企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协同育人载体作用,创新性打造同题共答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持续深化“双青融合”,搭建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友、行业导师等踊跃参与的多层式导师梯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把握“广”布局与“精”聚焦,“小行动”彰显“大情怀”。实践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学校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建立学生入学到就业择业全程育人链,打造五大品牌,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青春红色筑梦”深耕理论宣讲与红色基因传承,引导青年师生在学思践悟中淬炼政治品格;“青春力行担当”聚焦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服务“国之大者”,突出实学实干本色;“青春科创报国”着力提升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青春岗位建功”强化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投身强国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青春全球远航”培育拓展全球胜任力与国际新视野,推动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全球治理,在多元场景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学校始终将“青春成长”和“家国天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社会实践将青年个体“成长坐标”精准嵌入国家发展的“时代坐标系”,真正实现“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中强化家国情怀,展现担当作为。


把握“实”攻坚和“深”挖掘,“小专题”领悟“大理论”。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弘扬“崇实求新”校风,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学校“双一流”事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作了积极探索创新,精心打造17项校级特色实践专项,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熔铸“家国情”、锻造“硬脊梁”、练就“真本领”、淬炼“铁脚板”。“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专项组织40支队伍、325名师生赴边疆9省及青海、宁夏2个西部省份,围绕产业振兴、科技赋能、智能制造、教育帮扶、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调研实践、项目对接、技术攻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切实为边疆发展贡献山大力量、青春力量。“青年实干家 硕博服务团”专项组建高端研究生学术实践团队,连续7年深耕新质生产力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前沿,将高端学术实践转化为破解战略命题的“微切口”,本年度14支队伍,123名研究生围绕服务山东发展,在技术攻关与调研分析中实现理论认知的深度淬炼。“革命文物寻访与研究”专项旨在用好、用活、用足革命文物资源,组织36支队伍,369名师生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情景式模拟等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有声有色的思政课”,推动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
山东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以“小切口”凝聚“大合力”的协同路径、“小行动”彰显“大情怀”的系统思维、“小专题”领悟“大理论”的实践智慧,打造扎根齐鲁、胸怀家国、面向全球的社会实践育人新格局,进一步营造“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浓厚氛围,努力做到队员有成长、团队有成果、实践有成效,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