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校友

外国语学院济南校友会参加者 常德军

常德军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6日 20:44 点击次数:

推开外院七号楼那扇熟悉的木门,书卷的气息裹挟着青春的记忆汹涌而来。三十七年前在此领取毕业证书的少年,今日已是两鬓染霜的游子。在外国语学院济南校友会成立之际,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山大印记,如趵突泉般奔涌不息。

1988年夏,我怀揣英国文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走进山东省旅游局,自此与中国旅游事业结缘半生。三十七载春秋流转,母校“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始终如泰山磐石,镇守心灵。它教会我以谦卑之心求学,以浩然正气立身,纵使浮沉商海,未敢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训。

八十年代的中国旅游,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军。作为年轻的外语人,我满怀激情投入对外交流、文化推广的浪潮。初时以为翻译技能便是通行证,直至亲见西方繁华之景象,方知语言桥梁若无文化根基,终将在时代激流中飘摇。幸而行走各国时,国际友人对孔子思想的由衷敬仰,似星火点亮迷途——原来最珍贵的文化自信,竟藏在我们日日途经的府学文庙,藏在曲阜城墙斑驳的砖石里。

身为齐鲁儿女,我重拾《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悟得平等心,以“仁者爱人”之道广结善缘;当合作遇阻时,“和为贵”的智慧化干戈为玉帛;在事业攀升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箴言时刻警醒。从山东省旅游局到山东旅游公司,自亚大部经理至总经理,这些儒家精髓融于商业实践,终淬炼出“德行天下”的行业品牌。当公司跻身全国前列时,我深知这份荣光,源于母校赋予的文化基因与浩然气魄。

今日成立大会间隙,漫步七号楼长廊,往昔场景历历在目。丁原骥老师伏案批阅论文的身影恍如昨日——毕业前夕他辗转难眠,只为斟酌我的论文该评“甲”或“乙+”。那盏深夜不熄的台灯,映照出师者“一丝不苟”的匠心。最终落在成绩单上的“乙+”,恰似精卫衔来的微木,筑起我治学严谨的堤坝。

行至三楼转角,恍惚又见时秀琴老师匆匆走来。这位136名学生的“大家姐”,用母亲般的温柔织就我们青春的经纬。毕业后我入省旅游局,她调任市外办,依然默默扶持后辈。最痛是十二年前病榻诀别:脑瘤夺走了她的生命,却夺不走那慈母般的凝视——那双盛满牵挂与鼓励的眼睛,成为照亮我们后半生的星盏。此刻抚摸着济南校友会名单上缺席的名字,泪水终是沾湿了纸页……

蝉鸣穿透七号楼的琉璃窗,将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崭新的校友会标识在“天下泉城”骄阳下熠熠生辉。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古城,因校友会的成立更添人文的温度。我们这些散落济南各处的外院人,终于有了传承山大精神、延续文化使命的港湾。

外院赋予我们的岂止语言技能?它更锻造了跨文化对话的魂灵——当丁老师的严谨遇见时老师的仁爱,当英伦文学碰撞齐鲁儒学,方才铸就我们立足世界的底气。校友会正是要赓续这般精神血脉,让新一代外院人在全球化浪潮中,既怀“各美其美”的文化定力,亦有“美美与共”的胸襟格局。

暮色渐浓,七号楼琴房飘出肖邦的夜曲。琴键起落间,我仿佛听见时老师的叮咛伴着校训在回响:愿济南校友会成为泉城文化新泉眼,让浩然之气浸润明湖碧水;愿我们永远做学无止境的践行者,以外语为舟,以文化为楫,向世界讲述最美的中国故事。


【供稿单位:外国语学院    作者:外国语学院1984级英语专业校友 常德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