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芯系文化”赴全国多地中华文化符号调研团参加者 陈柯睿

陈柯睿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20:10 点击次数:

8月9日,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芯系文化”中华文化符号调研团按照计划,来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进行实地调研。雨下得不小,天地间像挂了一层水帘子,视线有些模糊。但这雨幕,反而让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一种力量——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那种由各民族共同凝聚起来的坚韧与温暖,竟是如此真实而有力。

石碑就安静地立在广场中央,由青石砌成,方方正正,透着一种肃穆和庄严。最震撼的是碑身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那是1951年,普洱地区26个民族(含支系)的48名代表亲手刻下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些名字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清晰可辨。我凑近了看,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仿佛不是留在石头上,而是直接刻进了时光里。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到无数道目光穿越了历史的烟雨,正静静地注视着我们这些后来者。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当年立下的誓言,其核心精神依然滚烫。

讲解员向我们详细讲述了那段历史:1951年元旦,为了表达对新中国的拥护和民族团结的决心,各民族代表按照佤族最庄重的仪式“剽牛盟誓”,共同发誓“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并将誓言和签名永久地刻在了这块石碑上。听着讲解,站在雨中,我努力想象着当年的场景:各族代表们齐聚一堂,剽牛的号角声、铿锵的誓言声、代表们激动的心跳声……这些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混合着此刻敲打伞面的雨点声,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

讲解结束时,我忍不住再次伸手触摸那冰凉的碑体。很奇怪,明明是凉的石料,指尖传来的触感却让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这冰冷的石头下,封存着何等滚烫的赤诚!我忽然明白了:碑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像一粒种子,被先辈们郑重地种在了历史深处,也种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上。石碑本身不会说话,但它无声地传递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团结,传承这份不朽的精神。这碑文,就是历史递给我们的一支笔。它不仅仅刻在青石上,更应该被我们一笔一划地刻进思想里,融入行动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这一代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这份共同的盟约上,添上属于我们的、对民族未来坚定承诺的“签名”。

回来的车上,大家都有些沉默,大概都在消化今天的震撼。雨渐渐小了,云缝里透出些微光。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这些话,在今天亲历之后,感觉分量更重了,也更亲切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同时也是山大“芯系文化”调研团的一员,我深感责任在肩。这次调研,让我从一块沉默的石碑里,读懂了比电路图更深邃的连接——那是血脉与精神的连接,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在山东大学,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用实际行动,和所有同学一起,继续书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个最动人的故事!


【供稿单位:集成电路学院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陈柯睿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穆楠 朱若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