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头条日记

齐鲁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朱康明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8月14日

昨天上午,我在齐鲁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791例、山东省第1766例、济南市第2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以一名神经外科专硕研究生的身份,成为齐鲁医院第5位捐献者。

故事要从两年前讲起。2023年,在一次献血车进校园的活动中,我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恶性血液病等疾病治疗的重大意义,当即留取血样,登记入库,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去年6月,我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我与一名患者HLA初筛配型成功。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欣喜:我的干细胞终于能派上用场了。但是父母出于对我身体的担忧,一开始并不支持。我向他们科普了相关知识,告诉他们现在普遍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采技术,恢复快,对健康没有影响。父母被我的坚定态度感染,转而支持我的举动。

8月9日,在完成了高分辨率检测和体检之后,我正式住院,开始注射动员剂。这十针动员剂,像肥料一样,培育着体内生命的种子。我克服这期间的发热、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在昨天上午八点,终于走进了齐鲁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

针头刺入双侧肘静脉,血液分离机嗡嗡转动,采集开始。护士老师告诉我这次采集量不大,让我放松心情。但是过程一开始不太顺利,我的血容量不足,抽血速度一快血管就容易塌陷,需要大量补液,缓慢采集。但不适的感觉很快消退,我也慢慢放松下来。

采集过程中,齐鲁医学院党工委、齐鲁医院、市红十字会的领导老师都前来慰问,这让我感到十分荣幸与感动;媒体老师们的采访、同学朋友的关切,也让我感到温暖,同时也有一些紧张。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医者,扶危济困本是天职。“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齐鲁医学精神,我努力用我的本科生涯践行后半句,现在我也要进入临床工作,尝试着践行前半句。这次捐献,是我临床医学攀登路上的坚实一步。

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朗读了受捐者的感谢信。当听到“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您的爱心和善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能得到您的帮助,是我不幸生活中最幸运的事”这句话时,我不禁动容。正如我在写给受捐者的信中所说:“对一个医生来说,能够治愈患者,是职业价值的最好体现。”我由衷地为我的行为感到自豪。

历经四个小时,采集结束。这袋187毫升的干细胞,会在当天飞往远方那个病房,点亮一个孩子的未来。采集过程中,我的导师徐硕教授,负责采集的张玲玲老师,志愿者季炜老师、王涛老师、艾丙庆老师,还有我的父亲,一直陪伴在我左右。返回病房后,我很快沉沉睡去。

醒来的时候,我闻到床边的花束青涩而甜蜜的气息,阳光照在柔软的花瓣上,就像孩子的笑脸。

希望更多人了解并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希望我帮助的小朋友早日康复,快乐成长,享受美好的人生。


【供稿单位: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     作者:2025级硕士研究生 朱康明    责任编辑:刘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