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5日,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于是,昨天我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
馆内陈列的泛黄的文件与斑驳的工运传单,静静铺展着一段浸透着热血的初心历程。山东党组织早期历史是一部探索前行的恢弘画卷,是一部不屈奋斗的悲壮史诗。王尽美、邓恩铭等先驱播下的火种,在齐鲁大地点燃了党组织的第一缕光——从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秘密集结,到胶济铁路工人的罢工抗争,再到农运星火的燎原之势,每一件文物都是信仰的见证。
从纪念馆出来,步行至五三惨案遗址。黑色的巨钟上,“勿忘国耻”四个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沉重。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军民倒在血泊中,省立山东大学的校园也被铁蹄踏破。纪念碑基座的浮雕上,逃难的民众、燃烧的房屋、断裂的城墙,把那段屈辱历史刻进石头的肌理。巨大的书形状纪念碑上,1928.3的日期格外醒目,那是历史在提醒:有些疼痛,永远不能被时间磨平。
离开纪念碑时,风掠过树梢的声响里,仿佛混着当年校园里的读书声与抗争声。五三惨案后,山大师生辗转青岛复校的往事,在记忆里清晰起来。那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选择:纵遭劫掠,也要让文脉不断;纵陷绝境,也要让骨气不折。这些纪念馆里的实物、纪念碑上的刻痕,从不是为了囤积仇恨,而是为了照亮来路:和平需要一代代人用学识筑牢根基,用骨气挺直腰杆,用担当守护灯火。
巍巍泰山,壮美雄健,齐鲁儿女,信仰如磐;黄河入海,浩浩波澜,激扬初心,奔腾向前。作为山大学子,站在这片曾被创伤却从未沉沦的齐鲁大地上,我更懂得铭记历史是为了让先辈的牺牲成为照亮前路的星;珍惜当下,是为了让复兴的步履踏得更坚实。这或许就是纪念日最深沉的意义——让每一个平凡的今天,都成为通向更强大明天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