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头条日记

半岛都市报实习者 李昱瑶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12日

合上半岛都市报实习证明的那一刻,指尖还残留着报社纸张特有的油墨香。窗外的梧桐叶已经泛黄,想起一个月前走进报社大楼时的紧张,那些在键盘敲击声、选题讨论声里度过的日子,突然变得格外清晰。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参加选题会的场景:晨光透过会议室的窗户,落在摊开的选题本上,编辑们围绕青岛的新闻各抒己见。有位老师说“要让读者在文字里摸到生活的温度”,这句话像颗种子,悄悄落在我心里。原来课本里说的 “新闻真实性”,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这些具体的人和事里。

真正让我体会到新闻写作不易的,是一次改稿。老师让我试着写一篇活动报道,我照着课本里的结构,把时间、地点、人物写得清清楚楚,却被指出“像说明书,没有现场感”。老师没有批评我,只是拉着我坐在电脑前,逐句拆解:“你想想,活动现场有没有孩子的笑声?气球飘起来的时候,阳光是不是落在上面?把这些细节写进去,读者才能‘看见’那个场景。” 那天我改了很多遍,直到老师点头说“有那味儿了”。走出报社时,晚风带着凉意,我却第一次觉得,文字真的能 “画” 出画面。

最难忘的是线上采访。为了做“大学生暑假宿舍养老” 的选题,我隔着屏幕和留校的同学聊天。一开始我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开口,老师教我 “别用‘采访’的名头,就像跟朋友唠家常”。我试着提起离校前看到的场景:“记得我走的时候,你宿舍窗户上贴了卡通贴纸,特别可爱。” 电话那头的同学一下子笑了,跟我聊起她怎么用小彩灯装饰书桌,怎么在傍晚切半颗西瓜追剧。那天的采访录音有2.5万字,整理的时候,我把 “小彩灯”“半颗西瓜”“便签纸上的小目标” 这些细节都标了出来。后来稿件发表时,编辑说 “这些细节让读者觉得‘这就是我身边的事’”,我才明白,好的新闻不是高高在上的讲述,而是蹲下来倾听。

如今再想起实习的日子,那些改稿到深夜的疲惫、采访成功的喜悦、得到认可的感动,都成了成长的印记。我终于懂得,新闻不仅是记录时代的笔,更是连接人与人间的桥。而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文字里追寻温度,记录那些平凡日子里的闪光时刻。


【供稿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昱瑶    责任编辑:蒋晓涵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