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参加了文学院与数学学院联合举办的“忆烽火岁月,谈时代担当”专题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的主要议题,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基础,思考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承担知识报国的重任。
参加完座谈会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土生土长的枣庄人,我从小听着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捷的故事长大,对抗战历史有着更加特殊的情感。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井冈薪火铸师魂 砥砺传承弘师道”专题培训。我清楚地记得,在井冈山之行的开班仪式上,吴臻校长对我们有着与今日座谈会相似的寄语: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培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从那以后,我时常陷入深思,作为一名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能把理论学习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而今天的座谈会,让我在黄际遇、杨振声两位先贤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中,蕴含在革命精神与学者风骨的一脉相承里。
从家国情怀的一脉相承中汲取信念力量。在井冈山培训时,我们的第一课就是学习两篇经典文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在这两篇文献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在今天的座谈会上,王光辉书记介绍黄际遇先生创建山大数学系的“一人系”传奇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数学学科,这不仅是黄先生学术能力的极致体现,更是在艰难条件下对学术理想的坚守,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学者风骨。这种“一人系”的坚守,与井冈山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敢闯新路”何其相似。黄发有院长对杨振声先生的介绍同样令人动容。杨振声先生作为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在国难当头之际,仍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组建了堪称“梦之队”的师资阵容,山大也由此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实践理念,经过战火洗礼与时代变迁,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山东大学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无论是革命年代的理论创新,还是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这种精神跨越时空,一脉相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闪耀着同样的光芒。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要从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知识报国的新篇章。
从山大精神到时代责任: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八字校训,镌刻在每一位山大人的灵魂深处,我也一直在思索这八个字的深层含义。我想,“学无止境”体现的是山大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真理的不懈探索,指向理论层面;“气有浩然”体现的是山大人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追求,这浩然之气是正义之气、担当之气、奉献之气,指向实践层面。黄际遇先生的“一人系”精神体现了“学无止境”的学术追求,他在战火中的坚守展现了“浩然之气”的担当力量;杨振声先生“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胸怀,他的人格魅力又正是“浩然之气”的写照。原来,我们的校训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一代代山大人用生命和智慧铸就的精神丰碑。
作为比较文学专业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当前文明互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这一代学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黄际遇先生学贯中西、文理皆通,杨振声先生既是教育家又是善于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他们的学术品格启示我:真正的学者应该立足中国大地,放眼世界文明。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既要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借鉴他国文化精髓,更要坚守我们所特有的“浩然之气”,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视角审视世界文化,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贡献力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经验的独特价值,在课堂中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思想引路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夜深了,窗外的梧桐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我想起了在井冈山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环的庄严,想起了黄际遇先生在坪石办学的艰辛,想起了杨振声先生为保存中华文脉的殚精竭虑。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抗战的燎原之势,从革命先辈到山大先贤,从黄际遇到潘承洞、王小云,从杨振声到“冯陆高萧”——一代代山大人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在“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