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月的风拂过山东大学,我带着对学术交流的迫切向往,如约参加第十届齐鲁青年论坛。比起从前作为游客走马观花般的探访,今年更多了份对思想碰撞的期待与笃定;这座藏着无数新惊喜的熟悉校园,早已让扎根山东这片开放沃土的念头,在我心中生了根。
论坛主会场开幕式上,李术才校长的致辞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不仅梳理了山大的悠久校史与学科成果,更精准切中青年学者的科研关切,言语间满是对我们成长的期许。尤其当他用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大可托”来表达对青年人才的诚挚邀请时,那种“被重视、被期待”的归属感瞬间涌上心头。随后省委组织部发布的“齐鲁人才新政3.0”,更让我看到山东对学者的满满诚意:博士后进站补贴能直接为我的研究提供支持,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则为对接全球研究资源搭建了桥梁,这些实打实的政策,让我对在山东开展研究充满信心。紧接着,济南、青岛、威海有关领导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三地的人才政策,展现了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当听完青年教师代表分享自己依托山大平台的经历后,我更加确信:山大不只是接纳人才的“港湾”,更是能助力我们快速成长的“孵化器”。
下午的行程以薛暮桥成果展参观拉开序幕,对我这个国际贸易研究者而言,这更像是一场“经济思想溯源之旅”。展厅里,薛暮桥先生关于“对外开放与计划经济结合”的手稿、1980年代赴山东沿海调研时的外贸企业访谈记录,还有其研究成果对山东早期外贸体制改革的指导文件,完整呈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治学路径。紧接着的经济学院分论坛,堪称一场经济学学术盛宴。石绍宾副院长的致辞简洁有力,为整场分享定下“开放、互鉴”的基调。论坛上的成果交流亮点纷呈:既有学者针对前沿的计量方法提出改进措施和数学推导,又有各位学者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等前沿方向展开讨论,更有学者立足近代历史对过往经济事实展开研究。我也借此机会分享了我关于出口管制的最新成果并收获了学者们的宝贵意见。
此次参会,不仅让我更新了学术前沿认知、对接了实践资源,更坚定了“以国际贸易研究服务地方开放发展”的初心。衷心祝愿第十届齐鲁青年论坛能成为更多国际贸易学者的“桥梁”,也期待未来能以“山大人”的身份,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贡献自己的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