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头条日记

哲学月活动参加者 岳宜辰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11月22日

清晨走在文渊林的小径上,翩跹起舞的银杏叶在晨光中轻轻落下。这周,我们迎来了第21个世界哲学日。适逢山东大学哲学学科即将成立100周年,为庆祝这一盛事,哲社学院围绕世界哲学日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哲学月活动。

在哲学游园会的“哲诗拼贴”活动中,我第一次创作出了自己的小诗;在马哲读书会上,刘森林教授带领同学们重温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哲学观影会上,那些沉睡在书本里的理论仿佛被唤醒,呈现对于现实的反思与解答。这些活动使我感受到,哲学并不是拗口的理论,而是藏在生活点滴里的思考,是能让我们彼此交流、相互启发的智慧。

作为2024级哲学拔尖基地班的本科生,我深切感受到学院在哲学教育上的用心良苦。新学期伊始,我就听说李秋零、陈小文等知名学者加入了学院。他们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除了这两位教师,哲学系还有许多于我而言意义非凡的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何中华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是我在思考现代性问题时的重要理论指南,书中对“发展”范畴的形上学前提的深刻追问,为我打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新窗口。宗教学系张志刚教授的哲学著作,是我入门时的“引路书”,他的课堂也同样令我着迷。跨宗教研究文化中心的傅有德老师作为知名领军学者,与2025级新生在迎新晚会上联袂演绎的《曲艺杂坛》,更让我看到了学术薪火的代代相传和师生温情的同频共振。中哲教研室的王新春教授上课时如春风化雨,带领我们走进宋明理学的精神世界,将《论语》《朱子语类》中的义理娓娓道来,把“求仁”“穷理”的生命追求讲得鲜活而亲切。正是这些风格各异却又同样精彩的课堂,共同营造出一种名师汇聚、开放包容的氛围,总让我想起山东大学“八马同槽”的学术佳话。

夜幕降临时,我又一次独自漫步在文渊林。月色如水,回想起这个月的点点滴滴,哲学的光芒也好似这片月光,静静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思考中成长,在探索中收获。未来的路还很长,但相信我们定能在哲学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岳宜辰    责任编辑: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