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理工大”)研修学习已经接近两个月,通过课堂学习、互动交流、现场考察以及班内自学等多种形式,个人对南理工大有了一定认识。同时,作为一名科研服务人员,对南理工大科研创新的快速发展,也深有感触。
南理工大成立于1991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工、理、商、文、医五大学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约32000人。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理工大综合排名全球第12名,其中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学科均位列全球前十位,电机与电子、教育、自然科学学科位列全球前二十位。
南理工大办学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属于典型的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这其中,科学研究是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健全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是保证其科学研究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支撑。
在服务科研过程中,南理工大突出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科研服务人员水平;注重项目管理,形成校院两级服务体系;突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不同层级科研平台;尊重人力价值,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作用;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严格科研绩效考核,形成良性竞争发展局面等。
南理工大在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方面的做法,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学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之中。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在南理工大科研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材料学院陈晓东教授分享的入职体验。陈教授最初通过南理工大招聘后,双方签订工作协议并确定入职时间,在陈教授入职之前,学校在生活、科研等方方面面提供了诸多服务,付费协助搬运、交流制定未来科研计划、沟通办公室装修及设备采购、提供启动经费招聘团队人员及协助开展基金申请,入职之日提供人员接待、学校走访,后续安排优秀教授交流科研工作等等,不仅给予了青年科研人员极大的受尊重感与归属感,更促进了科研人员以最短时间适应南理工大全新环境、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产出高水平成果之中。
同时,南理工大积极探索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鼓励跨学科研究,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专门下达跨学科博士生指标,实行双导师制,要求学生必须在两个不同的学科或学院开展研究,有效搭建了学术交流渠道;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人力价值,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都是独立的科研主体,特别注重发挥博士后人员作用,搭建专任教师+博士后+博士生+辅助人员的高效研究团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强化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发展;针对新加坡国情与战略需求,成立了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和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科研创新发展。
南理工大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由大到强”发展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更好服务学校科研,支撑与引领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完善校院两级科研管理服务体系,突出管理人员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内部培育,推动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科研平台;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团队建设,构建人员梯队合理、组成形式多元、运行高效有序的科研创新团队;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发展,创新科研合作模式,政府牵头、企业出资、高校出智,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山东大学全面贯彻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攻坚之年。此时在南理工大的培训学习,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先进经验、服务学校发展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勤恳的工作作风,在科研服务的本职岗位上勤于思考、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积极投身到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浪潮之中,向伟大祖国母亲生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