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音乐厅和电教北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8日 14:16 点击次数:

晚上吃完饭去图书馆的路上,发现不少人往音乐厅方向走,方想起今天是歌剧《沂蒙山》演出的日子。幸而在图书馆遇见一位学长,赠予门票,才不至于错过。

因为是随性而来,来不及邀请学声乐的朋友一起,于是我这门外汉独自欣赏起人生中第一部民族歌剧。舞台很小,搭建不开大场景,演出也只能以九人轻骑兵的形式呈现;而故事很大,关于沂蒙精神的主题更大,我甚至不敢期待在条件如此有限的舞台上,这场《沂蒙山》能有足够出彩的呈现。

当我发现,我那未经训练的耳朵听不出古典西洋乐、当代流行乐、中国戏曲和山东民间小调等元素交融的精妙之处时,我本以为这场歌剧不会吸引到我了。思绪逐渐飘向校园里那些新开的春花。

舞台上的灯光发生了变化,我的注意力被拉了回来。演出到了第四幕,剧中身负重伤的女战士夏荷将女儿小沂蒙托付给海棠。而在远方,海棠的丈夫林生为了引开敌人,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海棠并不知道她的丈夫已经牺牲,在夏荷的女儿和海棠的儿子小山子长大的欢喜中,故事走向了第五幕。

第五幕的开头,小沂蒙和小山子已经长大。不料日寇前来搜索八路军的孩子,危急关头海棠让小山子引开敌人。舞台布景有限,甚至现场都没有演员扮演“小山子”这个角色,他只出现在背景的大银幕里。他在银幕里的山头不停地跑啊跑,他的生命却还是被一声枪响所定格。在海棠哭天抢地的一句“小山子”中,我的眼泪被喊了出来。

海棠固然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可万不得已之时,她还是选择了让小山子引开敌人。我一下子想起杜甫的姑母,她也是为保全杜甫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这种突然的贯通,让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同时空、不同方式的演绎与讲述,仿佛从多维度进行扫描,合力把心中一处叫做“崇高”的空间布满。我很难用语言形容那一刻的感动,我只知道自己一下子被击中了,因为悲剧带来的一份痛苦的崇高。当六幕剧结束,掌声雷鸣般响起,我还沉浸在刚刚的情绪中。

散场之后,身体比脑袋更熟悉地走向音乐厅的后门,从电教北楼出去。思绪飘忽起来,想起之前在调音台旁看演出的时候。同一个空间里,不同时间的声响汇合了,身后好像又响起八骏乐团的《红高粱叙事曲》。

上个秋季学期,周五晚上音乐厅常有演出,而每周五晚电教北楼必有古代文学课。电教北楼和音乐厅连着,有时候上面教室里学着《桃花扇》,下面音乐厅中就演着《梁祝》。音乐厅的隔音好,演出是听不到的,偶尔能听到像海潮一样的人声,就意味着演出已经散场。有时幸运,九点下课后还赶得及到楼下去看个末尾,虽然不知道前面故事讲了什么,和朋友都看得云里雾里,但还是要跟着一起落泪一起鼓掌。声乐演出往往结束得早,所以必得趁着课间休息的十分钟,跑到门边去听个热闹。有一次,我和同学倚在门西边,发现老师另倚在东边。想来这明清文学的课堂,开到音乐厅里也未尝不可。

音乐厅里,看过吕剧《山伯》的尾巴、舞蹈专业的毕业演出《星光》,听过“古典之声”交响音乐会、山东民歌专场音乐会,最难忘的还是蒋凡先生和八骏乐团带来的古诗词文吟诵会,用民族的乐器唱起民族的诗文,有一种“原汤化原食”般的舒服妥帖。

因为临近毕业,已几乎没有课程安排,电教北楼也就好久不去了。但细想起来,我最喜欢的宋元、明清文学,居然很凑巧地都在这里开课。或许,这里将是我毕业后会不时回想起来的地方吧?

文章发表于2024年4月10日《山东大学报》第9期


【作者:李若愚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迪拉热·艾买提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