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写在毕业之际:且学且思 且行且长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02日 10:13 点击次数:

  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我的导师刘玉平老师提醒,是该写点东西来纪念一下的时候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山东大学度过的这七年时光就要画上句点了。回首昨日我仿佛还是那个拖着大行李箱到山东大学东新区小树林报到的本科生,时光却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打磨成了壮志踌躇的风华正茂。今天终于要对这段漫长而短暂的时光说再见,也正值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立十周年,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山大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七年学习与生活的体会与感悟。
  2007年的9月份,那时候的济南还没有被排除在“小火炉”这个骄傲的团体之外,天空的太阳也一样在为这个名称自豪,毫不藏私的把阳光挥洒下来,可惜遇到了不解风情的小树林。那时候的小树林地面上还没有铺好木板路,外表看上去跟“小树林”这个名字一样朴素,阳光就这样斑斑点点的落在各个学院的红色横幅上,刚刚成年的我就这样来到了山东大学。那时候我也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在这里开启一个大型副本,而副本通关居然花了七年的时间。当然,这是后话。在这里的第一课是在报到时候学会的,老师告诉拿着材料过来报到的妈妈说,让她自己过来交材料。这也许是我从太阳伞下面走出来的一小步,却也是我从父母羽翼之下迈出来的一大步。七年的时光过后,现在我也学会对那些杵在一边而让父母跑前跑后的熊孩子说“自己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循环。从“Child”长大成为“Youth”,有时候需要泪水和汗水的历练,有时候却只需要一句简简单单的话。
  军训,可能是大学开始阶段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你之前还不是一个真正的“Youth”,那么恭喜你,你可能需要经历一个Hard模式的挑战才能蜕变成功。豆腐块、站军姿、踢正步、走方队,还有最后的拉练和打靶。如果说前面的魔鬼流水线是连SPF50的防晒霜都HOLD不住的大考验,打靶对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外行来说更像是军训之后的小惊喜,毕竟可以摸摸真正的枪杆子,出去也是跟小伙伴们炫耀的好谈资。军训结束后教官不忘给了我们几个子弹壳,留作这段成人礼的纪念。军训之后,学习生活开始慢慢展开,选课、上课、期中项目、期末考试、社会实践……高中时候曾经热烈向往过的轻松的大学生活如期而至,突然自己就变成了自己时间的主人,再也没有班主任敦促上课的唠叨,也没有各种各样的作业习题,教室似乎总是空空荡荡,即使人满为患的教室里大家的心也似乎不知飞向了何方,男生女生拉拉手也不需躲躲闪闪,在操场打球也不用担心家长呵斥玩物丧志,这就是青春,无所顾忌的青春。但这又不是纯粹的青春,因为只有走过了这条路才发现,这段时光是多么的珍贵。高中的知识还留在脑海中,学习的习惯还没有被遗忘,还能沉下心来看看纸质版的书。是的,在乔帮主用苹果系列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的生活还不像现在这般光怪陆离有着太多的诱惑,而现在,我们还必须学会在与诱惑抗争的时候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我所学习的专业叫做文化产业管理,可能很多人对这个专业并不熟悉,毕竟相对于百年山大的历史,这个新兴专业显得如此年轻。文化,是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产业,这个词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也可以译为文化工业。王育济教授曾经在他的《文化产业:学术阐释的原则与目的》中指出:“当代文化产业,是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它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和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正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就强调“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应运而生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家大政策的鼓励下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渐在摸索中成熟和完善起来。
  早在2003年,山东大学就与清华北大一道,发起成立全国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由我校牵头向教育部申请成立文管专业。山东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在山大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工作指导网站“山东文化产业网”随后也建立在学院。2004年1月,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大学等四所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山大 “文史见长”的学术优势正相一致,历史文化学院成为新专业的首批承担者。王育济教授在2004年3月发表的《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长文中全面阐述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设想和举措,这是国内教育界最早探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专文,对各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导向和示范”的作用。2005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并于同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2月,文化产业管理学系的师生直接参与了首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筹备和宣传工作。由我校有关学者为主提出的首届文博会主题词——“文化  创意  财富”,关于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关系的学术阐释及详细论证,受到学界、业界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广泛好评。山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于今已走过十年。
  于我来说,对这一专业的第一次深入的接触和认识则来源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编纂工作。《年鉴》作为国内首次编纂的、按年度持续反映中国文化产业理论走向和研究水准的大型学术文摘类权威著作,也是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中信息容量最大、资料索引最全,可供长期保存和反复查阅的大型工具书。这一项目几乎集中了当时整个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力量,我也有幸参与了其中动漫游戏产业一部分的资料基础工作,借此深刻地体会了这套大型工具书从编纂到出版的艰辛和繁重。1979-1988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头一个十年,1988年《中国文化报》在全国报刊中率先开设《文化市场》专栏,标志着有关文化产业的学术理论研究在前一个十年积蓄基础上进入了新一个十年,此后的十余年中,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关于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广泛讨论,出版产业、广告业、电影产业等相对传统的产业门类,以及网络数字产业等新兴传媒产业,也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总体框架下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理论阐释。几经讨论确定,《年鉴》以1979年作为“编纂起点”。我们要在尽可能全面搜集每个年代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从中找到真正有代表性、有建设性的作品和论述,加以特别标示,为此常常要在各个资料库中用各种关键词反复搜索,然后将重点部分突出标明或者作相关摘要。《年鉴》跨越30年,加上动漫游戏产业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因此之前很多论述都是存在于综合性的论述中,每次找到一篇作品都感到异常珍贵,最后总结阶段,光是打印出来的重点论文摞起来就有一米之高。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光虽然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但也是令人感到充实,深入其中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浩如烟海的各种著述常常会让人有迷失的感觉,但是阅读和标识这些论述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与这些专业领域的大师学习的机会?脑海中有了这些按年代整理起来的、论述中逐渐建立起的有关这一产业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就更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这对我以后的深造与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是我本科学习中最为深刻的学习经历。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七卷本(1600万字)面向社会发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位置。对此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做出了肯定性报道,我的导师刘玉平教授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题撰文,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次年,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立七年之际,我顺利的成为了一名文化产业管理学的研究生,成为了刘老师的学生,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学习。
  2012年,由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的老师共同编写的“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陆续出版。与《年鉴》相类似,这套教材也是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伊始即已启动,历时多年、几经教学积累和实践检验才形成的,因而也是我们的老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而完成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有幸参与了其中《文化产业文献导读》(系列基础教材之一)的编写工作。如果说《年鉴》编纂工作帮助我建立起来的是基础的理论框架,《文献导读》则是在基础理论上更加突出了专家重点论述,有着高屋建瓴、深入骨髓的作用。这本书撷取了各个领域内领军人物的代表论述,无论是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对相关领域感兴趣、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同学都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虽然我只负责了一部分的编纂工作,但是全书业已通读多遍,很多文章对我最终毕业论文的成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013年10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俱乐部成立,秉承着“促进文化产业学术交流,推动文管专业走向社会”的宗旨,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例如同年11月30日的第九期中国文化产业高端对话,就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副主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李康化教授,他以“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为主题,强调了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三种模式、策略,并重点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元素“民生为向,品牌为王,渠道为上,资本为纲”,带给同学们极大的启迪。
  三年的读研要结束了,在山东大学七年的读书时光也将画上一个句号。山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迎来了它的十周岁生日。我的求学岁月与我的专业、与山大、与历史文化学院相伴相随。且学且思,且行且长,我荣幸,我无悔,我自豪。回首我在文管七年的求学时光,有同学齐聚的欢笑,有军训挥洒的汗水,有考前突击的充实,有得到奖学金的开心,有勤工助学的忙碌,有对恩师的不胜感激,更有对山大的依依不舍。如今离开母校的我像是要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我做好了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旅程的准备。同时,美好的祝愿也送给各位同学好友、学妹学弟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拼搏的我们,在求学路上奋勇前进的你们,都能够乘风破浪,活出自己的青春与精彩,实现自己的心愿与理想,永不言弃,梦想常在,勿忘初心。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孙楠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瑞敏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