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心灵驿站

花开的岁月,奉献的青春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6年12月14日

  可是,身在四面八方的朋友啊,你可知,有你印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我多么感激。我是席慕容笔下那棵开花的树,“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而你是那个走近却没有忽视我的人。
——致关爱留守儿童的每一位朋友
  时光悠悠流转,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支教岁月距离我已有近五个月之远了。回想起当初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我的心里像浸满了蜜一样甜。离了那里,每天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孩子们盛满脸蛋的笑容,以及那没有理由让人措手不及的嚎啕大哭。我离开了那里,可是我的记忆却留在了那里,在我的脑海里走马观花似地旋转着,揪着我的心,拿不起,却又放不下。
  仍记得初到菏泽时酷暑的焦灼,骄阳似火,地面上冒出丝丝暑气,满身的汗感觉像是洗了个澡。顶着大太阳,拖着行李箱,整个人似是下一秒就要晕倒。没有公交,我们奢侈地打了三辆出租车,向着我们期待已久的目的地驰去。一条一条马路走过,路边的风景逐渐变换,由一栋栋房子变为半房半田再变为满是农田。那似是我家乡的风景,我的心里多了份安定。七转八转,晕车的我已然辨不清楚方向,只想快点到达学校,让我能摆脱紧紧围绕在周身的汽油味。驶进一条羊肠小道,在那尽头,我看到了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在绿绿的田野里孤零零矗立的一座建筑,围墙上斑驳的大字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园长开心地迎接了我们,在园里开心玩耍的小朋友们,看到有车进来,都聚集在周围。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泄露了他们的心事,他们也是希望我们到来的吧。
  一、早起的酸苦。
  同学曾在QQ空间发说说,希望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我的梦想。支教生活却实现了叫醒我们的的确不是一早设定好的闹钟,而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打闹声。在周围满是田地的学校里听起来是如此恣意快活!努力撑开自己沉重的眼皮,穿上拖鞋去洗漱。一路上亮堂的“老师好”使我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为人师表,或许生活清贫,但这份为学生所信赖和尊重的职业应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吧。
  二、宁静的喜悦。
  在我做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的时候,泉城广场的一个奶奶刷新了我对幸福的认识。她说:“能多活一天,这就是幸福。”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上总是带有一种历史的神秘感。她为我讲述了小时候的生活、上大学时候的生活、现在的生活。话语里充满着对如今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谢。她说:“我现在呀,在家里呢,就好好地做家务;在外面呢,就照顾好自己,不给你们这些小年轻的添麻烦。”人虽迟暮,心里却住着一轮初升的太阳。唱唱歌、听听曲、跳跳广场舞、聊聊天、下盘棋、打打乒乓球……这是我见到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悠闲又有滋有味。举手投足间带尽了沧桑、带出了闲适。
  每每的早起,我虽然不能赖床了,却意外收获了内心的平和。清晨的阳光柔和而妩媚,宛如一个刚刚成熟的少女,在不经意的稚嫩中流露出一点女人的味道,让人着迷。时间在这里格外缓慢,我们可以看清楚所有孩子脸上的神情,听清楚他们的需要。或喜悦、或调皮、或害羞、或伤心,我们体会这些感情,或同乐、或安抚,在帮助之中学会成长。所谓,人生有味是清欢。我想,我终于理解了老奶奶的话。
  三、同理心的思考  
  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我:“老师,你是从哪里来的?”我纠结了,我该如何回答她的问题呢?我是河北人,在山东大学护理学院读书?我不想答案如此公式化,远离他们的生活。然后我调皮地说:“我来自火星。”周围的小孩子笑成了一片,看着他们那亮晶晶的眼睛,我知道我回答出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四、爱心的传递
  同学问我,那么多的课程,为什么选择安全知识?我想起了一次去齐鲁医院儿童病房做志愿服务的经历。那一天,我对小孩子生病的痛苦有了真实感。我至今记得小男生那头毛茸茸的卷发,柔顺地贴在脑袋上。他很喜欢说话,这一句说完,下一句立马蹦出来,给整个病房都添了生机。然而,听着小孩妈妈讲小孩的生病情况,看着小孩手上一个一个的针孔,我的嗓子里像堵了一团火,上不来、下不去。语文、数学、英语对小朋友来说很重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的安全知识教育留下了多少空白?我痛心每一个正当美好的小朋友因为安全知识教育不到位受到的不可挽回的伤害。未来在他们眼前的确存在,可是那无数可能性却被缩小。所以,我选择了安全知识教育。或许不能抵抗小孩子生病,但是我想尽可能减少他们生病的机会,给他们带去一个更平安幸福的童年。
  五、孤单的天使
  留守儿童,多么沉重的字眼,在他们开开心心的童年里烙下了让人怜惜的印记。父母迫于生计无奈地离开,留给了他们孤单的童年。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在窗外凝视孩子的身影,如此专注而不可撼动。我看到了他们过早的长大,过快的成熟。我想起了美国喜剧电影《小鬼当家》,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多么让人牵挂。
  六、用心的奉献
  我们的身份是如此微妙,既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又是一名支教老师,与孩子们是如此相近而又千差万别。走过童年时代的我们,了解孩子活泼好动的心性,又想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学习。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到这些需要爱和体贴的小朋友呢?不能大声地朝他们喊叫、不能一味善良纵容、也不能死板沉闷……
  21天里,我们时时刻刻望着他们,守护着他们脆弱且坚强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教育,更是一场心灵的理解。
  回顾过去,比起我们给予留守儿童的点滴,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更多。因为你,我才成为了自己。

【供稿单位:护理学院     作者:刘娅星    责任编辑: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