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抗战中的山大英烈∣陈振麓:燎原在齐鲁 星火山大人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06日

[本站讯]编者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山大故事,档案馆、校史办推出“抗战中的山大英烈”系列文章,激励广大师生医务员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着深厚强大的红色基因,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代代厚植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山大人。本期推出的“抗战中的山大英烈”是陈振麓。


1939年1月,陈振麓病情加重,家人准备将其接回济南。因日本侵略者不准担架上火车,家人硬是步行将他从日照抬回济南家中。2月11日,陈振麓病逝。他临终前呼吸都很困难,但仍挣扎着哼唱《国际歌》,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而生、为共产主义而死的崇高信念。

37134

陈振麓

陈振麓(1913—1939),山东平阴人。1936-1937年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织带领国立山东大学学生参加游击队,后组建成立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任中队长。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后任中共鲁东南工委委员。1938年秋在连云港附近与日军作战,晕倒在战场。1939年2月11日病逝。

参加抗日组织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陈振麓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平阴县北辛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前后举家迁居济南。他曾就读于平阴夏沟小学、济南一中、聊城山东省立二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振麓参加了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团。1933年,陈振麓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察北(今张家口北郊),参加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又重新开始上学。

1936年秋,陈振麓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与此同时,共青团员李欣由上海团组织安排,也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在学校联络进步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李欣入校后很快把一些热心救亡活动的同学组织起来,在中文系王桂荣同学家中,秘密成立了青岛救亡同学会。救亡同学会还与北平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取得联系,获赠队刊《队的生活》,在工作上也取得了民先队的指导。陈振麓积极参加山大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入校后不久就和李欣一起发动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大队部(又称“民先山大区队”“民先青岛山大学生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敏锐性。民先队山大队部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经常有计划地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刊,同他们交换政治观点,组织救亡歌曲合唱团、世界语学习班。通过这些活动,广泛联系了群众,扩大了政治影响。

374DC

山东大学档案馆藏陈振麓注册表

陈振麓和李欣两人入校后住在同一座宿舍里,加上大学普通物理课又在一块儿上,因此有了彼此了解和亲近的机会。经李欣暗中考察、交谈,证实了陈振麓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身份。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29日,民先队全国总队部、北平队部及北平学联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学生向后方撤退,到内地发动抗日救亡运动。8月,大批流亡学生撤到天津,因津浦铁路不通,纷纷从海路到达山东,在掖县、烟台、青岛等地下船,再改乘火车前往济南。陈振麓和民先队山大队部队员一起,团结在校学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积极参加接待流亡学生的工作;组织开展对市民的宣传工作,组织话剧团,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鼓动群众起来抗日;组织歌咏队,教唱流亡歌曲,并抓住国民党青岛当局组织防护训练班的时机,在市内和郊区毕家村一带向市民和农民进行抗日宣传,发展民先队队员。同时,他们在同学中传阅关于游击战争和游击战术方面的资料,请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邹作华来校给同学们讲游击战术,并说服动员在校学生反对学校内迁,争取他们留在敌后打游击战。

9893F

山东省档案馆藏国立山东大学函证学生陈振麓学籍

1937年9月以后,东北军第五十一军进驻青岛,中共东北军工委亦随军到达青岛。经东北流亡学生、共产党员邹鲁风的介绍,李欣与中共东北军工委接上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军工委书记项乃光指示李欣,尽快发展党员,建立青岛党组织,在青岛地区领导开展抗日斗争。经中共东北军工委批准,首先恢复了陈振麓的组织关系,并同意其转为党员。李欣、陈振麓又发展了表现积极的王艺为党员。同时,为了更好地领导青岛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共东北军工委指示成立中共青岛特支,李欣任特支书记,陈振麓任组织委员,王艺任宣传委员。中共青岛特支受东北军工委直接领导,任务是动员各界民众,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在日军侵占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

中共青岛特支的建立,不仅使被破坏两年之久的青岛地方组织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且为日后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确立了领导核心。中共青岛特支建立后,积极在山大学生中开展工作,发展党员。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后失掉组织关系的老党员和热心抗日的群众,纷纷前来山大和中共青岛特支取得联系。如崂山北宅乡蓝家庄的王景瑞、王焕章,毕家村的李西山,沧口娄山乡十梅庵的李明海,大枣园的姜明吾,市区的高嵩、王云九、倪鲁平等,纷纷前来和特支取得联系。

开展抗日斗争 建立崂山抗日游击队

鉴于青岛党组织历史上屡次惨遭破坏的经验教训,中共青岛特支建立后,接受家住郊区老党员的建议,把青岛党的活动中心转移到郊区农村,实现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以群众基础较好的崂山毕家村、蓝家庄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崂山抗日游击队。

经中共东北军工委批准,中共青岛特支研究决定,由陈振麓率领部分民先队队员和进步学生进驻毕家村,在农村开辟党的工作。陈振麓到毕家村后,住在埠落小学,积极开展工作,与当地同志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不久,中共毕家村党支部成立,陈振麓任书记。这支由山大党员、民先队队员和本地老党员相结合的队伍,深入农村,张贴标语,印发传单,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教唱抗日歌曲,教练武术,讲授游击战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毕家村、蓝家庄、枣园一带的群众发动起来了。埠落小学成为活动中心,唱歌、演戏、练操、学武术、讲授游击战术等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住在埠落小学的民先队山大队部队员和其他外地人的食宿,均由毕家村的群众自愿提供,本地人员食宿及其他费用自行解决。广大群众被发动起来,表现出极大的抗日爱国热情。

1937年11月,党的力量迅速壮大,中共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中共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由陈振麓任市委书记,王景瑞任组织部部长,李西山任宣传部部长,王焕章任职工运动部部长,李明海任武装部部长,王艺任秘书。市委机关设在埠落小学校内。中共青岛市委的建立标志着青岛市级党组织在抗战中获得了新生。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后,加紧了筹建抗日游击队的工作。

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崂山,群峰林立,地势险要,中部山深林密,巨石参差,为外敌进犯之大忌。山区内村庄密布,民风淳朴刚毅,群众基础比较牢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得天独厚之处。1937年11月底,在人员配备、武器收集基本就绪的基础上,先行成立了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陈振麓任中队长,宋中堂任副队长,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负责战术教练。这支抗日武装共有队员六七十人,其中50多人是民先队山大队部队员。队伍中党员很多,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也很高,集中了青岛革命力量的精华。

有理有节斗争 保存党的力量

崂山抗日游击队组建之初,武器装备匮乏,筹集武器和军需物品成为市委和游击队员的当务之急。此时,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成员孙殿斌拉起一支队伍,番号为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青属十六支队第二纵队,驻扎在崂山北面的惜福镇。由于群众反感,他们虽然枪多,却招不起人来。当孙殿斌了解到共产党领导的崂山抗日游击队深得群众拥护,人员较多时,就企图以合作为手段,以武器为诱饵,将崂山抗日游击队吞并。他多次派人到市委驻地埠落小学游说,并保证只要崂山抗日游击队开到惜福镇与他们合作,就发给枪支弹药。市委虽对其诚意怀有疑虑,但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游击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与孙殿斌部合作,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与其合编。孙殿斌同意了市委提出的条件后,陈振麓、王焕章、李明海带领部分队员前去惜福镇,与孙殿斌部合作;王景瑞、李西山则带领另一部分队员留在毕家村作后盾,以防不测。

1937年12月底,崂山抗日游击队部分队员到达惜福镇,与孙殿斌部交涉合作事宜。孙殿斌以为计谋得逞,竟食言反目,不但不发给武器,还强行将崂山抗日游击队队员编入他的队伍。陈振麓等市委领导同志及时发现了敌人的企图,并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孙殿斌软硬兼施,诡计用尽,但崂山抗日游击队员据理力争,毫不妥协。由于市委事先有准备,及时组织了坚决斗争,孙殿斌被迫放弃了吞并的企图,并给崂山抗日游击队配发了十几支旧枪和一些手榴弹。鉴于孙殿斌没有合作诚意,市委借一次晚上行军的机会,在外面游击队员的接应下,带领自己的人员巧妙地脱离了孙殿斌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在与国民党周旋斗争的同时,崂山抗日游击队还与地主武装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沙沟村地主李代华,在青岛市委指名要他把手枪交给游击队后,怀恨在心,就在崂山抗日游击队自孙殿斌部返回途中暂住沙沟小学的第二天上午,伙同几个反动分子暗中向游击队员开枪,队员肖维成牺牲。李代华害怕报复,托人向青岛市委求饶,表示愿出1200元钱赔偿损失。市委研究决定:要凶手,不要钱。李代华求饶不成,竟狗急跳墙,贿赂国民党即墨县常备队,调来三卡车士兵向游击队进攻,并开炮轰塌埠落小学校舍。游击队及时撤离,避免了伤亡。

联合蔡晋康部 加入五十七军

1938年1月9日,日军第五师团占领潍县;1月10日,日军在青岛崂山东头登陆。在高密即将被日军占领前,国民党蔡晋康部的高密游击队转移到了诸城。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中共东北军工委决定:青岛市委率领崂山抗日游击队前往诸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汇合,组成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名义上属蔡晋康部,实际是青岛市委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队伍。

邹鲁风代表中共东北军工委前往崂山,在市委召开的干部会上作了撤离崂山前往诸城的动员。虽然陈振麓和市委全体成员以及游击队的不少同志认为在崂山开展游击战争条件便利,但大家还是服从命令,按上级指示不带武器,化装成老百姓,分三批出发,到诸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汇合,组成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1月底,陈振麓率最后一批队员离开崂山。

中共青岛市委到达高密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鲁东南工委,伍志钢任书记,陈振麓、李欣、王艺、邹鲁风、赵志刚、董坤一、王景瑞、李明海、李西山、王焕章等为委员。1938年2月,陈振麓带领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全体成员向徐州转移,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取得联系,后被中共中央长江局分配到东北军五十七军六六七团万毅部工作。

缺食三天晕倒战场 病重仍坚持革命

1938年秋天,六六七团在连云港附近与日军作战,因为给养送不上去,战士们三天没吃东西,陈振麓因患晚期肺结核病口吐鲜血,晕倒在战壕里。党组织把他送到赣榆城里地下联络站暂住,不久,中共日照特支派人接陈振麓到日照卜萝村我党地下关系叶向坡的医院治疗。

在日照卜萝村期间,陈振麓仍然支撑病体,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他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卜萝村党支部。1939年1月,陈振麓病情加重,家人准备将其接回济南。因日本侵略者不准担架上火车,家人硬是步行将他抬回济南。据陈振麓的表叔孙兴珠老人回忆,到济南后“经检查确定不治之症,只好回到家在一个花窖子里养着”。陈振麓的侄子陈杰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济南,祖母、妈妈和姑姑日夜守护着叔父,但可惜还是没能留住叔父”。1939年2月11日,陈振麓病逝。弥留之际,他仍然哼唱着《国际歌》,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而生、为共产主义而死的崇高信念。“我很佩服他(陈振麓)那种顽强坚持革命的精神,就是病重期间,(他)写了很多纸条,团成纸球,让我一个个送出去的。他工作再忙,天天坚持写笔记。”孙兴珠老人回忆说。

1950年,陈振麓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百年史》编委会编:《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山东英烈大典》,济南:山东省新闻出版局,2002年。

3.田广渠:《从山大校园走出的两任青岛市委书记:李欣 陈振麓》,《山东大学报》2011年9月28日。

4.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J110-01-0640-006。

5.山东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JXXJ021940-001-49。

6.山东省平阴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0001-027-0023-0019。


【供稿单位:档案馆、校史办     作者:苏红燕    责任编辑:王莉莉 李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