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抗战中的山大英烈∣周浩然: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07日

编者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山大故事,档案馆、校史办推出“抗战中的山大英烈”系列文章,激励广大师生医务员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着深厚强大的红色基因,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代代厚植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山大人。本期推出的“抗战中的山大英烈”是周浩然。


大钟敲了十二响,岛城的秋夜里,天气已经变凉了,此时万籁俱寂,只有远处隐约的潮声。钟表楼上,周浩然和几位同伴围着一张方桌,在一盏暗黄的灯下,商量着《汽笛》周刊出版的事。崇高理想和神圣信仰激荡着这些年青革命者的心,以至于什么苦厄困顿,他们都能甘之如饴。

undefined

周浩然

周浩然(1915—1939),原名世超,乳名太平,山东即墨人,作家、诗人。1933年加入青岛左联。1936年入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哲学系旁听。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即墨开展抗日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即墨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同年于战斗中壮烈牺牲。

少怀壮志 一心求学

周浩然1915年生于山东即墨县瓦戈庄村,父亲给他取名世超,乳名太平。他的父亲周孚先是青岛地区的著名律师,慷慨仗义,贤名闻于乡里。周孚先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对周浩然寄予厚望。

1925年,周浩然被父亲接到青岛,转入北平路小学读书。平日里,父亲对他家教严格,教他诗文、书法。这样习诗礼、重修身的生活为周浩然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的青岛并不太平,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阴影下,虽然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归还了青岛主权,但其殖民势力依然渗透在这座城市中。周家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家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在父亲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周浩然逐渐养成了正直康健的人格,目睹民族利益和自尊被日本人的铁蹄践踏,心中种下了抗日救国的壮志。虽然还在上小学,但那时心智早熟的学生们在朴素的爱国主义驱使下,已经开始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周浩然积极参加了这些活动,较早地积累了斗争的经验。

1927年,周浩然小学毕业考入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后转入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就读。不久,周浩然结识了时任市立中学国文教员的王统照,王统照敏锐地发现这位俊秀、有灵气又上进的后生是可造之才,开始特别地关心周浩然的学习和兴趣,指导他阅读经典、进行创作。在他的影响下,周浩然慢慢走上了新文学之路,并加入了学校的无名文学小组,逐渐崭露头角。那一年,正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大革命的浪潮波及北方各省。无名文学小组的青年学生们也越来越激进,他们热情讴歌这将要一举涤荡旧社会的巨浪。然而,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情势急转直下。1928年5月,济南发生了五三惨案,局面更加恶化。小组的青年们由先前欣快到错愕,再到愤怒。他们在一起探讨革命文艺理论,写文章、贴标语、散传单。当时,以教书作掩护的地下党员胡书成老师亦非常欣赏周浩然的书生意气和进取精神,指导他阅读了许多马列革命书籍,这使自幼景仰伟人英雄的周浩然更加坚定了献身革命、推翻旧世界、救国救民的信念。在这几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杂志、社会科学丛书和文学名著,认为自己能很熟悉地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来观察一些变动的事实了。周浩然写道:“我要努力学习和修养,致力人格的培植,关心行为的训练。我唯恐一分钟的荒废,而辜负了宝贵的青春;唯恐知识不如别人广博深细,在时代面前不能奋勇前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胡书成老师带领大家进行抗议活动和革命宣传,在校园和社会上都产生了不小影响。这引来了当局的迫害。最终,为了不连累大家,他被迫离开青岛,前往北平教书。周浩然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不久,他决定去追随胡书成老师,乘火车一路前往北平。

大道多歧,世事维艰,周浩然的求学之旅十分坎坷。后面的一年里,周浩然多次辗转北平、青岛、上海、南京等地,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读书,过着极穷困清苦的生活——手里的钱花光后,他与同伴围坐在一起,只喝一壶白水来充饥,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度用功,数次晕倒入院。有一次在南京一天跑了几十里,实在走投无路,口吐鲜血晕死过去。然而经受了这些困苦的日子,他却一直了无所获:他虽然热烈地追求进步,但缺乏明确具体的方向,亦没有坚强的同志和组织,而且他执着地认为若要去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就必须先钻进书海中,掌握中西古今总体的知识,这使得他在一年的光阴里四处漂泊、忍饥挨饿,在一种近乎痴狂的精神状态下读书,却始终没有实际的效果。岁末,当周浩然实在感到难以为继、只得回到即墨故乡养病时,他已经备受挫折,过去一年的经历只像陆离的梦影。他虽然天资聪颖、善于领悟,北上追随胡书成老师时曾写下“马列照我如日月”之句,但要真正在认识和行动上成熟,尚需时日和经验。

在村里养病期间,他暂时放下心中对知识、生命和理想的冲动欲望,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去观察和感受乡村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在耳濡目染中,他渐渐了解了他们的苦难和希望。在切身的劳动中,他注意去体察具体、日常的事物,磨练自己的心性,使之较以往更丰实稳重。在日记中,周浩然反思道:“一切有知识的人,他们都应到乡村里来寻找他们的出路,修养他们的人生,完补他们欠缺的人格。”

加入左联 山大旁听

1932年3月,全国左联秘书处指示“必须于最短期内在广州、汉口、青岛、南京、杭州等地建立起支部或小组”。不久,国立青岛大学党支部根据市委部署,于4月成立了新文学研究会,即青岛左联小组,成员有王弢(王林)、俞启威(黄敬)、李林等,均为国立青岛大学学生共产党员。青岛左联是全国第一个地方左联组织。

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后,左联由校内发展到社会上,陆续接纳姜宏、王涛、杜宇、王令菲、陈迈迁、于黑丁、周浩然、林映等为组织成员。1933年,经于黑丁介绍,周浩然认识了时任青岛《民报》副刊编辑的姜宏。三人促膝长谈,彼此志同道合,由此周浩然加入青岛左联,并逐渐成为青岛左联的中流砥柱。

不久,周浩然与左联部分成员组织了汽笛文艺社,并在彭也夫家中聚会,商量创办《汽笛》周刊。“我认为在中国军阀这样割据的局面下,应当有这种相当的组织,以期在大革命来到的时候,不致重蹈1927年那样缺乏组织的问题……我们要始终站在新进的一面,对着旧社会腐旧的遗骸始终不懈地果敢地攻击;对于新理想的大道始终勇敢地去追求!”创刊后,《汽笛》陆续发表了于黑丁、周浩然、林映、彭也夫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似匕首般戳向敌人的心脏。它为劳苦大众呐喊,它鼓舞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和力量,在迷雾重重的青岛上空,树起了一面正义的旗帜”。周浩然先后用觉民、明、心影等笔名发表了《当》《两种不同的人物》《又是黄花遍地时节》《为了这个》《生活》等杂文,翻译了日本山村雄本的小说《一日间》。周浩然将国民党统治下赤裸裸的残酷现实看在眼里,心中充满悲愤,在《两种不同的人物》中他写道:“他们是残喘在某种势力之下,要维持他们的生活出卖劳力,在另一副面孔宰制之下,他们得了疾病无钱可医,削减他们的生命,这是谁的罪恶。”

undefined

周浩然设计的《汽笛》刊头

在左联的领导下,《汽笛》周刊发表的作品,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希望的普罗文学。此外,还在《青岛民报》上设立了《汽笛》专刊,除了汽笛社成员的文章外,王统照、臧克家、崔巍、龚冰卢等著名作家都在《汽笛》专刊上发表过文章。周浩然等人的革命文章触怒了反动当局,汽笛文艺社的成员不久即受到通缉。1933年9月,汽笛文艺社停止了活动,周浩然暂时离开了青岛。

1934年,白色恐怖密云笼罩,青岛的中共党团组织均遭破坏。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许多党团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迫害,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同年,周浩然因病返回青岛,旋即起草了《反南京政府宣言》和《告全市同胞书》,并油印成传单散发到工厂、学校、教堂和社会上。他在《往事》一文中写道:“我还冒着危险,亲自将《反南京政府宣言》和《告全市同胞书》递进了市长沈鸿烈的办公室和市教育局局长的办公室,引起全市轰动。”

1935年5月,周浩然化名周家美,进入《新青岛报》社主编文艺副刊《小青岛》。以梦熊、猛士等十几个笔名,连续发表了《答唐泉东》《法租界的惨案》《星》《夜》《给青年作家》等大量杂文和文学评论文章。这一时期是周浩然红色作家生涯的鼎盛期。他满怀激情,以激越高扬的文字揭露黑暗,呼唤民众同胞起来革命,似一只在暴风雨欲来之时乘风翱翔的海燕,也似那壮志凌云一击三千里的鹏鸟。周浩然曾赋诗明志:

但看流云笑翠薇,

年华转瞬似梭飞。

男儿抱有冲天志,

万里扶摇奋翅飞。

9月,他发表了《漫谈文艺》一文,就文艺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以及真善美等问题,发表自己鲜明的看法。这些言论触痛了当权者,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随即而至,周浩然感到在报社的工作难以为继,遂在1936年10月离开报社,进入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哲学系旁听。

undefined

山东大学档案馆藏国立山东大学旁听生名册,周浩然的学号为A51

周浩然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后,选修了哲学概论、西洋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欧洲文学史、经济学、英文8门课程。学期考试结束,他有7门成绩名列前茅。杨津教授十分欣赏周浩然的学识和文章,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批注:“有真才实学者乃周世超也。”1937年,周浩然写出了他的哲学论文《就个人经验试论知识的起源》,著名哲学教授颜歆阅后写下这样的评语:“作者求知之热情,向上之心境,及自生经验中各种宝贵之发现,皆极有价值,为近代青年中之不可多得者。”

抗战牺牲 虽悲犹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青岛地区沦于敌手。这一年,周浩然22岁。

22岁这一年,周浩然写了《就个人经验试论知识的起源》,这篇文章标志着他在思想和人格上的成熟。他坦白道:“回顾我22年的生活、我10余年的经验,我抚摸着内心,我考问自己,我深切地感觉到这社会不是简单的、不是坦率就可成全一点点事的。这社会是至为复杂的,必须极其精细地去完成一点企图和你的一点责任的;这社会是至为庞大的,绝不是你一个英雄就可以推着转动的,那是大多数人的神经、大多数人的需要、大多数人的力量表现。”这段文字意味着周浩然从英雄史观到人民史观的根本转向,他认识到革命的根本力量深寓于工农群众之中,而革命也绝非只靠着激越的气概就能一蹴而就。周浩然其实非常趋向英雄浪漫主义,一个英雄浪漫主义者在22岁便有了这样认识论上的觉悟和转变,难能可贵。这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坚实成熟。在日记里,他谈到面对侵略者时的责任:“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了。”

他正言明志道:“中国人的事,必须中国人自己办;中国的解放,必须中国人自己努力;中国的光明,必须中国人自己争取;中国的建设,必须靠中国自己的气力去完成;中国的改革,必须中国人自己流血;中国的政治,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经验所产生出来的理论来改造。认清了自己的环境、对象,就不顾一切地猛力地向前,大胆地牺牲,前赴后继,犹如洪流、犹如大潮,汹汹地不达目的誓不停息地向前干!”

随后,周浩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毅然弃学回乡,在即墨县瓦戈庄一带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临行前,家人用皮箱木箱柳条包等,把周浩然几百万字的资料整整装了大小13箱,他们用车将这些箱子先推至即墨灵山镇,后又转运到老家瓦戈庄村,在自家屋里掩埋伪装好。夏天多雨,两个姊妹就抽空把文稿挖出来一本本晾晒,晾干再埋回去。

回乡后,周浩然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10月,他以强身健体为号召成立了瓦戈庄镇国术训练所,组织青壮年民众学习武术。接着,以训练所学员为骨干,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拉起一支队伍。他亲自制定了义勇军游击队行动准则,明确规定“对内联络同志,保卫地方;对外联合各团体以抗暴日,期于打倒帝国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

1938年3月,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周浩然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联合于旺疃伏击日军,消灭日军30余人,击毁军车2辆,给日军以重创。这是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战。

1939年2月,周浩然赴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并任军事班班长。不久,经由副校长徐源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任命周浩然为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部长。当时,即墨县委刚组建不久,斗争形势又很严峻,他被分配到九区一带开展工作,经常以串亲访友为掩护到各村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undefined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碑

9月,周浩然在西尖庄活动时,遭到汉奸姚士吾部的围捕。敌人围逼上来,他拔枪与之对射,最终寡不敌众,身中数弹,牺牲在一片青纱帐中。后经证实,他是青岛地区抗战初期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周浩然牺牲时年仅24岁,可谓英年早逝。作为一名左联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对历史、社会的本质与方向及人生的意义,都有通盘的考虑,然后作为一个十分成熟、清醒和自觉的主体投入民族革命斗争,把握、安排自己的命运。他牺牲后,尸体被敌人抛进河里,顺流而入大荒。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英雄之殁,虽悲犹壮。

追悼纪念 英雄千古

周浩然牺牲后,任即墨瓦前区区长的周世瑞(周浩然堂弟,受周浩然影响参加了革命)公开了身份,继续同敌人开展斗争,这引起青岛日本宪兵司令部的高度警觉,敌人误认为周世瑞就是周浩然。宪兵队曾三次到周家搜抄,威胁周孚先:“周浩然没死,有人见过他,快交出你的八路儿子!”敌人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搜查周浩然的“反日材料”,但因为周孚先事先作了转移,周浩然的资料才没被搜去。1947年,周孚先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嘱咐家人保存好儿子的资料。

由于连天的战火,世事纷乱,周浩然牺牲后并未被党组织认定为烈士,其人其事都没有官方的记录。直到1968年,周浩然牺牲之谜才水落石出。这年初,吉林省延吉市饮食服务公司合作饭店按照上级指示,在全市各单位全面开展深挖暗藏的阶级敌人和反革命分子运动。经过摸排调查,饭店员工孙光彩有重大嫌疑。1968年底,孙光彩交代了在山东期间曾充任汉奸便衣特务,并于1939年秋在即墨西尖庄村外杀害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部长周浩然,抗战胜利前畏罪潜逃东北隐居20余年的犯罪事实。至此,周浩然牺牲的真相水落石出。

1982年,山东省民政厅正式批准周浩然为山东著名革命烈士。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周浩然烈士文集》正式出版。2001年建党80周年之际,中共青岛市委摄制了党史人物专题片《周浩然》向党的80周年献礼。中共即墨市委、市政府在烈士殉难地建立抗日英雄周浩然纪念园,并立碑亭、雕像、真迹壁等永久纪念,教育后人,告慰英灵。同年,周浩然的事迹被选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2006年,抗日英雄周浩然纪念园被命名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青岛市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电影《我是周浩然》上映,寓示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激励后辈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undefined

周浩然纪念园内的烈士雕像

参考文献

1.即墨市档案局编:《周浩然烈士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

2.张绍麟、罗春茂、邱吉元编著:《青岛左翼文化运动》,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3.周法廉:《寻找哥哥周浩然》,《党建》2015年第7期。

4.山东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JXZH021936-001。


【供稿单位:档案馆、校史办     作者:郑毅    责任编辑:王莉莉 韩孟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