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2日,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办的“从亚洲的文学·文化的传统与共有展望亚洲共同体”系列讲座第五讲举行,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副校长、森林环境科学院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赵骏衡应邀做客外语学院,带来了题为“paper road(纸路)与纸文化共同体”的讲座。

讲座中,赵骏衡教授对“纸”进行了概述。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相传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但1933年的考古发掘发现,早在西汉初期就已经有了纸。关于纸,《说文解字》解释为“纸絮一苫也”,由此引出造纸工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赵骏衡教授表示,造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造纸技术如何在亚洲乃至世界传播、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考察。

接着,赵骏衡教授结合历史记载深入分析了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亚洲,两汉交替之际,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技术随之传播。据《日本书纪》记载,朝鲜半岛的两个僧人在610年将造纸技术传入了日本。赵骏衡教授提到,在汉灵帝时期,山东省东莱县出现了一位造纸家“左伯”,他造出了有名的“左伯纸”,这种纸传到了长江流域,后经丝绸之路西传。据《新唐书》记载,唐朝与大食国发生战争,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大食军俘虏,造纸技术由此传播到中亚乃至欧洲。之后,赵骏衡教授结合造纸工艺说明中国造纸技术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后发生了变化,并分析了韩国和日本造纸技术与中国造纸技术的差异与各自的特色。
最后,赵骏衡教授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提出了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书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纸质书,很多人沉迷网络,摒弃了纸质书,但是纸质书与电子书在情感体验上是有差异的,纸质书在视觉、嗅觉以及听觉上为阅读者带来的愉悦体验是电子书不能替代的。
讲座结束前,赵骏衡教授对江原大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山大师生的到访以及两校的国际合作表示期待。随后的提问环节,赵骏衡教授对师生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讲座由日语系吴松梅副教授主持,韩国圆光大学辛炫承副教授翻译,来自外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学院的师生参加讲座。本次讲座以纸的发明与发展为切入点,梳理了纸文化的传播史,拓宽了师生们的历史与国际视野,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讲座前,外语学院常务副书记薛佩军代表学院接待了来访客人。双方表达了今后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