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日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迎来90周年华诞。9月18日,外国语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新文科与外语教育名家论坛重磅开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特邀中国外语界12位学术名家作报告。
郭新立表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外语教育、对一流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此时全国外语教育名家齐聚云端,共话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之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他结合如何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社会主义外语人才谈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始终胸怀“大局”,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二是要精心谋划“大事”,精心打造新时代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三是要充分依靠“大家”,为我国外语领域的新文科建设注入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繁荣发展之路。他表示,此次论坛吹响了新时代山大外院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必将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外语学院、外语学科汇聚磅礴力量。
论坛上,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从自身经历出发,提出“改革永远没有句号”,并从七个角度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外语教育和改革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教学与科研并举,总结经验,不断促进外语学科健康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文秋芳教授从英语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入手,提出未来英语专业发展需要遵循“转型+升级”的路线,包括发展方式和培养模式转型、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升级等多方面的内容。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教授提出,课程思政应与教学育人有机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最终养成其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金莉教授就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趋势包含了文化转向、跨文化、跨国别和跨学科的趋势,呈现出不断拓展的新气象。上海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曹德明教授认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的时代使命,并从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学科成果和学科队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分享了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对新文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表示翻译研究要具有国际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并强调外国文学研究者应在国际上发出声音,走跨学科的理论创新之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从学生、教师和教学层面的“焦虑”谈起,深入阐释了新文科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双重辩证关系,表示虽处百年之大变局,但要保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能变,以促进外语学科的良好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从学科、学术和学习三方面探讨了外国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以高本行和太田辰夫等汉学家的研究先例说明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用鲁迅的创作先例表示外国文学学习可助力文学研究与创作。南京大学资深教授王守仁谈到,外语教育和科学研究应从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角度,实现变轨超车,另辟蹊径,跨越学科和文化,丰富外语学科的内涵,做强“大外语”。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从语言是复杂现象、语言为多学科关注、交叉语言学和大语言学观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语言学中学科交叉的问题,主张应打破“语种”藩篱,促进语言与文、理、工沟通,建立“大语言学”学科。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教授探讨了新文科、跨学科研究与外语教育的相关话题,提出应该建立中国特色新文科体系,进行学科融通和交叉式的跨学科发展和错位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原校长修刚教授就外语专业面临的新挑战入手,论述了教育手段、学科建设的新挑战以及传统外语专业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了新时代外语专业转变的新思考。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主持论坛。本次名家论坛以“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为主题,汇聚多方观点,融合多个视角,体现多面思维,启发外语教育者和研究者拓宽视野,求索新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2万多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齐聚云端,聆听专家的智慧分享。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宣传部 作者:林殿芳 摄影:谢婷婷 何锴 康明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晓萍 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