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李剑锋教授在《光明日报》刊发学术文章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18:31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30日,山东大学文学院李剑锋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野田黄雀行〉本事考》。他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研究视角,呈现了《野田黄雀行》背后丰富的历史与情感内涵。

他指出,《野田黄雀行》的本事和时事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焦点。前人虽多有推测,但大多存在不足。《诗经》中的《黄鸟》并无施救报恩情节,与该诗不符;《战国策》庄辛的寓言也因缺乏救助感恩情节且内容倾向有别而被排除。他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搜神记》卷二十“黄衣童子”条所述传说才是此诗的本事来源。该传说中,汉时弘农杨宝九岁时救下被鸱枭所搏、蝼蚁所困的黄雀,黄雀后化为黄衣童子报恩,其情节、人物形象、人鸟相救相报关系等都与《野田黄雀行》高度契合,只是曹植在诗中将“鸱枭”改为“鹞”。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曹植的身世经历与这首诗的紧密联系。曹丕称帝前,因曹植与杨修等人的交好,曹操为减少曹丕即位风险,清除障碍,诛杀了杨修。曹植目睹好友被杀却无力相助,又联想到杨修祖上黄雀报恩的传说,悲愤之下创作了《野田黄雀行》。此诗不是写于曹丕称帝后杀丁仪之时,而是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杨修被杀前后,是曹植对当时政治斗争中朋友惨遭迫害却无能为力的悲愤抒写,同时也隐含了对杨修被杀这一时事的指涉。

他还提到,《野田黄雀行》的主题属于动物报恩类型,但与一般志怪报恩故事有显著区别。志怪报恩故事多以报恩为重心,有劝善教化的功利目的,如“鹤衔珠”“黄衣童子”等。而曹植的这首诗弱化了报恩、报德倾向,仅让黄雀“来下谢少年”,重心在于施恩,体现的是侠义行为,突破了道德功利的束缚,迈向了自由正义的境界。从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变来看,从汉大赋中人类对动物的随意杀戮,到《搜神记》中动物报恩故事的相善求回报,再到曹植《野田黄雀行》中基于同情的施恩,以及后来像支遁放鹤那样追求生命自由、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境界,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从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到相善求回报,再到超越功利、物我融合的诗意境界的逐步演变。

李剑锋,1970年生,山东沂水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会长。主要学术贡献在陶渊明研究和唐前小说研究。《陶渊明接受通史》145万字,为学界第一部陶渊明接受通史,代表了陶渊明研究的前沿水平。另有《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唐前小说史料研究》等专著数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曾主持完成国家课题3个,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等多次。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云平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王亦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