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李建标教授团队揭示“短暂连接”驱动长期合作深层机制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4日 17:13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类脑经济研究中心李建标教授团队在“短暂连接”领域取得新进展,创新性地提出了“短暂连接-历史交互”融合框架,揭示了短暂连接对合作涌现的促进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Ephemeral Connections, Persistent Effects: Cooperation Dynamics in Temporal Networks with Historical Interactions”在Elsevier旗下国际跨学科期刊Chaos、Solitons & Fractals在线发表。论文由山东大学访问学者、天津财经大学副教授谢昀雅,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类脑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建标、博士研究生王粤等合作完成,谢昀雅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建标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际间短暂而高频的跨区域互动,这种“短暂连接”不仅极大扩展了人际交往的时空边界,同时对合作行为的涌现与维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行为科学、网络科学及社会经济领域对这一现象的系统研究仍相对有限。

该研究基于个体与既有连接的历史互动与短暂新连接相融合的理论框架,构建了策略与网络拓扑结构共演化的博弈模型,重点考察了连接阈值、历史记忆长度、社交能力与连接成本对合作涌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暂连接能够有效打破个体交互中背叛均衡的锁定效应,促进合作团簇的形成。论文进一步从短暂连接推动个体与原有邻居合作,以及促进合作团簇边缘节点持续同化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多主体仿真进一步表明,提高社交能力和连接成本有助于合作的形成,而过度依赖历史信息或频繁建立新连接则不利于合作行为的维持。李建标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短暂连接虽然看似随机而脆弱,但当它们与记忆机制结合时,能够有效撬动合作的动态平衡,如同社会中的“涌现机会”,激发个体对现有关系的反思与调整。

该研究深化了对社交网络中合作机制的理解,为数字平台、人际网络设计和组织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李建标教授带领的山东大学类脑经济学研究中心团队致力于神经经济学、神经金融学、神经管理学和人工智能经济学领域的交叉研究,中心宗旨为对标国际水准,赶超世界前沿,引领神经经济学创新发展,为国家“新文科”建设作出贡献。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包括PNAS、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Experimental Economics、《经济学(季刊)》等。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    作者:王粤 刘增慧 吕宁 周丽芳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周末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