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 —机械工程学院持续推动高质量产教融合育人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9日 11:46 点击次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山东大学扎实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校进行了“1意见+N方案”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出台了《关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产教融合培养专项为牵引,全面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行业导师队伍、案例库等教育资源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各专业领域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生职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面向需求、厚植齐鲁,使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创新,坚定理想信念,增长学识才干,深入行业产业,领略专业之美。为起到品牌示范和榜样引领作用,特推出“研·产教育人”系列报道,总结培养单位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进入产业链、创新链而不断探索。

制定个性培养方案 双导师联合育人

在机械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博士生导师万熠教授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特点和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他常教导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纸面上,还要结合实际问题,将前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科研的‘顶天立地’”。

梁西昌是万熠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入校之初,万熠教授就与时任鲁班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校外导师赵修林共同商讨,为他制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向提升的培养计划。梁西昌所参与的课题是研发全国首台多臂地震救援机器人,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梁西昌参与研发的救援机器人,突破了传统工程机械装备功能单一和因自身质量体积较大无法第一时间运送至灾难现场的限制,为完善地震救援体系,提升救援作业能力,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提供了重要支持,得到了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领导的高度评价,其事迹也得到了央视和山东卫视报道。

醉心智能海洋探测装备研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石振杰也是双导师培养制度的受益者之一。“深海探测装备在加工组装,特别是实际海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预料之外的问题。每当我们束手无策时,我的校外导师刘敬喜高级工程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让课题顺利推进,从他身上我真的获益良多。”石振杰说,“双导师制度在我们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内导师在学术理论方面对我们进行深入指导,企业导师能够深入参与到我们的企业实习、项目推进、中期检查等环节,并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给予全面指导。”

梁西昌和石振杰的经历是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真实写照。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双导师”制度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坚定了学生的科研理想,更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依托合作平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自机械学院的超精密机电控制实验室的王凌飞,对机械电子和精密仪器研究有着浓厚兴趣,通过第一年的课程学习,他系统掌握了该领域基础理论知识。从二年级开始,他通过参加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联合培养项目,接触了国家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工程核心运动系统的研制工作。

“第一次感受到具有纳米级极限运动精度的复杂运动系统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是如此之近”,王凌飞在实践期间感慨道。通过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重要光束线站的超高精度样品扫描系统的研制工作,王凌飞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对超精密机电系统的应用需求和面临的技术挑战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他在纳米运动系统的微柔性机构设计、力学分析以及控制方法等理论应用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打通了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工程需求之间的认知壁垒,进一步聚焦了自己的科研的方向,选择国家光源工程的实际技术需求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通过这次实践锻炼,他深切感受到曾经只出现在新闻和科技报导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大科学装置,真真切切的出现在眼前并与自己的研究息息相关,使他对科研的意义和自身使命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坚定了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决心。

王凌飞的联合培养经历是机械工程学院推进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科研攻关的缩影。自2013年起,学院先后与淄博市政府、日照市高新区、临沂市沂水县、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余个县市区,以及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0余个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共建研究院或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研究生联合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为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有力保障。

订单化人才培养 探索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通过实行双导师制度和拓展校企联合培养平台,不仅大幅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还促进了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有力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推进了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学院依托高端制造科研技术和优质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了“双向订单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中,双方以智能精密制造领域科研合作为基础,采取“双向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共同培养山东大学的全日制研究生和歌尔股份的在职同等学力研究生。以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服务行业前沿技术需求为目标,学院聘任多位歌尔高级工程师为学校合作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指导。在企业,开设同等学力研究生班,根据企业技术和人才培养需求设《高等动力学》《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系统信息集成技术》等前沿课程,由副院长姚鹏带领的教师团队授课,并邀请闫鹏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前沿报告,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指导和高水平学术交流机会。

截至目前,学院与潍柴集团、中国重汽集团、比亚迪汽车、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高端制造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向联动。校企双方通过举办工程硕士班、网络教育班,开展专题技术讲座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持续加强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协同育人,培养了一批行业产业急需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供稿单位:研究生院、研工部 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李雪 郑彬 刘震宇 朱太锐 姚鹏等    摄影:梁西昌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