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10日至18日,艺术学院“丝路翰墨,金石传薪”社会实践团一行赴陕西、甘肃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丝路文脉・传承文化薪火”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交流互动、成果转化等方式,聚焦丝绸之路书法遗迹与文化传承,用专业学识挖掘历史底蕴,以青春行动践行“万里边疆,强国有我”的誓言。
文化地标解锁文明传承密码。实践团沿丝绸之路脉络,先后走访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及炳灵寺石窟等多地文化地标,从碑刻墓志到石窟题记,全方位探寻丝路文化的历史脉络。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队员们聚焦《开成石经》《大秦景教碑》等经典碑刻,细致记录笔法特征与章法布局,尤其关注北魏碑刻向隋唐楷书过渡的字形变化,深刻体会“文字之根、文化之魂”的深远意义。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队员们与研究人员深入交流,从造像题记的书法风格、造像特征推断石窟年代历史,为考古断代提供新视角,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量。在炳灵寺石窟考察唐代“灵岩寺记”碑等珍贵遗存,认识到文化遗产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此外,团队成员还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等诸多代表性文物,从商旅往来的驼队模型到多元文化交融的器物纹饰,一件件展品串联起古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生动图景,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丝路精神铸魂文化传承之路。从西安碑林的翰墨飘香到麦积山石窟的造像神韵,从甘肃博物馆的文物风华到炳灵寺石窟的千年题记,实践队队员在实地研学中沉浸式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深刻体会“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通过与各地研究人员的深入交流,了解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人才培养的衔接等问题。挖掘文化传承与传播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储备需求,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表示“石窟题记解读、年代考证等工作亟待更多青年研究者加入,并且在文化传播领域也欢迎更多的对创意策划、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人才加入我们”。这些来自一线的信息,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输送提供了实际参考,也让队员们更明确了青年在文化保护传承中的责任与方向。
校际联动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为全面了解石窟文化。实践团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开展“甘肃石窟题记线上交流会”,深入挖掘丝路文化中的“翰墨”“金石”元素—前者代表以文字、书法为载体的精神传承,后者象征以文物、遗迹为见证的历史厚重。会上,实践队队员积极与高校师生分享考察成果,围绕丝路书法地域特征与传播展开热烈讨论,搭建起跨校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丝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山大活力”。
此次“丝路翰墨,金石传薪”暑期实践活动,是山大学子对“强国有我”誓言的积极实践,也是对“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通过踏访边疆文化地标,队员们既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整理研学成果,通过校园分享、文创设计、线上科普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丝路文化的魅力,以青春之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