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以“有温度的田野”做乡土民俗的追光者

——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实践成果纪实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1日 11: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以文化人薪火相传》,聚焦山东大学发挥优势推动文化“两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育人全过程的生动实践。其中,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团队调研三德范村的事迹被重点报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多管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团队成员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

“古村新貌——‘民俗+’赋能传统村落文化复兴”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团队的实践项目。团队7名学生常年在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开展民俗学研究与田野实践,以“民俗+N”模式,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旅游IP,助推乡村重振人文关怀,展现了山大青年在田野实践中传承乡土文化、促进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热情与担当作为。

“民俗+文本”资源赋能,打造新时代乡村文化资源库

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团队以“文化共情”的方式长期扎根田野、贴近民众,形成了“有温度的田野”的实践风格,为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充足的、持续的智力支持。

三德范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古村遗址保存完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14年起直至今日,民俗学团队多次赴三德范村,开展传统村落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挖掘与整理民俗文化和传统文明相关史料,编辑出版了“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山东村落田野研究”系列丛书及《百脉泉》等刊物。

同时,大力推动数字化保护,让文化从“看得见”到“听得见”,构筑全新文化体验方式,借助“民俗+旅游”的形式将第一、第二产业嵌入发展模式之中,形成三德范多维立体、动态交互的产业发展方式。

“民俗+讲堂”人才赋能,构建自发性人才队伍

2015年初,团队联动乡村儒学,在三德范村建立起儒学讲堂,把传统文化带给了家家户户。团队始终保持着平均半个月一场讲堂的频率,目前已安排讲学200余场,累计授课人数达到3.5万人次。同时,通过培育社区组织、非遗技艺进万家等措施,加强文化传承,保持乡村活力,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拾乡村温情。

通过人才赋能,确定了乡村儒学讲授的基本组织架构,形成了乡村儒学讲学的特定模式,丰富和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对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起到了辅助性作用,成为推动人文教化、实现德治与自治的重要抓手。同时,帮助完善章丘的尼山书院建设,目前章丘尼山书院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情趣培养等专题活动6次,受益群众达千余人。

“民俗+博物馆”文化赋能,建立乡村记忆再现实体

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团队通过前期对三德范村的历史、民俗、手工艺等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了解,挖掘出章丘芯子、扮玩、石刻等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分类整合文化资源,建立起了属于三德范村的乡愁留存基地——章丘区三德范庄博物馆,包括胡同博物馆、石刻博物馆、高氏四季拳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多种形式,打造融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手工体验、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枢纽,让文化与财富结亲,让文化反哺乡村建设,推动三德范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地,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力。

团队成立以来,直接间接推动建立乡村博物馆百余家。成功助推章丘区三德范庄博物馆、章丘区三涧溪村博物馆、天桥区怀庄村史馆等济南市12所乡村博物馆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

“民俗+传播”宣传赋能,推动乡土特色深入人心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2015年中宣部、住建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44集“三德范庄·立规守德”,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专题播出。这是三德范村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具有浓郁古村特色的“大扮玩”缤纷呈现、大放异彩。这也让团队意识到了媒体完全。可以成为古村的情感传递者,形成一张乡村独特的视觉名片。

在团队的大力推动下,2016-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接连来到三德范村,拍摄了《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字字珠玑传祖训》、纪录片《齐鲁家风》《还看今朝·山东篇》《孔子》等。在宣传平台的助力下,如今的三德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民俗、参观游览,更有众多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考察调研。他们写书吟诗、发表理论探讨,让这个古村走上了众多的平面媒体和画报杂志。

此后,三德范村多次被中央及省级主要媒体宣传报道,山大民俗学团队在2024年4月7日荣登人民日报。多年潜心调研中,团队师生深入了解了三德范村历经千年的厚重文明积淀,体会了这片土地民俗文化的温度与情怀,切实感受到了三德范村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干精神与基层智慧。

扎根田野、服务社会,成为民俗学研究的追光者

通过多年来对三德范村及各地民俗学研究的田野实践,山大民俗学团队形成乡村文化数据库,成功助推三德范村非遗申报,形成可持续发展人才资源库,引领村级博物馆建设热潮,带动古村落文旅业发展,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践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教授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给予了乡村振兴事业最本质、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山大民俗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动文化“两创”的有益尝试,希望同学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扎根田野服务社会,努力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上展现山大担当、作出山大贡献。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学研究,他表示,民俗学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土壤,理应面向未来,扎实做好田野研究,挖掘最有本土特质的传统美德和中国智慧,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发展,在田野中理解、读懂中国,让研究有温度,让学问有力度。

以脚步丈量,用实践促学。山大民俗学团队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发掘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发展潜力,依托文史,深耕田野,在民俗学的“追光”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时代重大命题,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有温度的田野”在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彰显山大人最鲜亮的青春底色。


【供稿单位:儒学高等研究院 宣传部    作者:刘怡康 王琪    摄影:儒学高等研究院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怡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